Fitz > 運動 Sports > 行山 Hiking > 水塘郊野的另類遍地開花

水塘郊野的另類遍地開花上回跟義工康哥到城門郊野公園執垃圾,同行者說「連人都執過」。今次,親歷其景。

在水壩二十呎範圍內,我們拾到五件完好衣物,包括運動服、名牌底褲,甚至泳褲(到水塘游水?)。還有幾把傘,當中一把黃色,剛好拼湊出一個舉傘的「人」。最突兀的莫過於一對與郊野公園毫不搭調的三吋高跟鞋,簇新得連八歲阿仔也忍不住嚷著要試穿。

此「人」在千奇百怪的垃圾中,僅屬小菜一碟。這個郊野公園盛產垃圾,大路的包括食物即棄包裝、膠袋、煙頭、飲品容器和紙巾(正確來説,是紙巾、紙巾和紙巾,它們在原野上開滿遍地白花);不算大路但也不罕見的,包括石油氣樽、棉被、車轆和渠蓋等。可別忘了,這是一個依傍水塘的郊野公園,我望着塘邊銹跡斑駁的廢電磁,彷彿目擊它們正在向我城的食水排放重金屬污染。

政府屢次想將堆填區的魔爪伸延到郊野公園,大家都拼命抗爭,但其實,我們的郊野公園早已是「堆填區」。看不到的話,可能只因為你「時運高」。

康哥「時運低」,常常看到遍野垃圾。他曾經「頂唔住頸」,直接問丟垃圾的人:「你在家也是這樣的嗎?」,有些人啞口無言,也有人回以顏色,「他們會『問候』我!我讀書少,不擅表達,又多口。」年輕時談不攏,他會忍不住「出手」,但現在添了些歲數,所謂出手,變成動手撿垃圾。

康哥本來做租賃游艇的生意,搵食和興趣都離不開青山綠水。他間中潛水摸蟹,可是潛呀潛,卻發現海底垃圾愈來愈多、景觀愈來愈糟,終於決定改「捉」海底垃圾,從此最豐盛的「漁獲」是塑膠,「一直以為塑膠是浮的,原來有些會沉、有些會浮,還有半浮沉。」他認真地解説。

開始時,他被嘲笑「執垃圾食得咩?」但漸漸的,也竟然添了同路人。某次,有國際學校租游艇做珊瑚調查,老師自發動員學生清走廢置魚網,不料惹來漁民投訴,聲稱那些是生財工具,反來索償。那次之後,康哥決定「上岸」--上岸執垃圾。

2012年,康哥動員大埔泛非龍龍舟隊隊員,發起「青山綠水行動」,不定期到城門水塘撿垃圾,至今已去了十多次。人數最多的一次,十六人分成兩隊,上午走兩轉、下午走兩轉,光是膠樽便執了1600個。他們會為垃圾做分類和記錄,把能回收的放進回收箱,沒法子回收的則丟入大型垃圾箱。那些膠樽列隊排陣的景像,堪稱壯觀。

在郊野,馬騮是清潔環境的特殊障礙。開始時,康哥有過這樣的經歷︰上午收回來的垃圾,本來好端端的都放入回收箱,哪知回來才發現,馬騮打翻箱子搵食,加上風一吹,又來一趟垃圾遍野。後來,他和夥伴決定把撿拾回來的垃圾,統統抬到郊野公園外的垃圾站去。這樣,他們的工作更吃力了,但起碼能減少馬騮滋擾。

康哥強調,馬騮搵食是天性,垃圾的罪魁禍首,依然是人。

「馬騮令問題惡化,但垃圾始終是由人帶來的 。」很多郊遊人士根本從沒想過,應該帶走自己製造的垃圾。他們依然以為,把垃圾放入桶裡已經功德圓滿,殊不知這只為馬騮提供搗亂材料。至於減少製造垃圾這一環,能理解的人就更少了。路上遇到言謝的陌生人,我説大家一起減少製造垃圾,一位年輕義工回應︰「垃圾又點會少呢?帶走就好 ﹗」但垃圾真的可以減少--如果有一半遊人記得自備水樽,那天義工便少撿八百個膠樽了。

義工都明白,自己爬高爬底捐窿捐罅拾回來的,也不知能否算上水塘垃圾量的百分之一,因為更多垃圾早被層層疊疊的壓在泥土下面。康哥也坦言,撿垃圾很消極,所以有時他會鼓勵隊員「當自己來玩」,大家好過些。話雖如此,義工隊的身體力行其實也有積極意義--路人看到一班傻人拉大隊執垃圾難免驚訝,義工便會抓緊機會作出呼籲「請記得帶走垃圾啊」,又或者「下次一齊嚟執啦﹗」

後記:

那天撿拾的垃圾中,一隻被隨手擺放的麥記咖啡杯,最吸引我目光。

不是因為麥當勞加價,而是那隻杯告訴我,垃圾的定義。

我想像,那位仁兄仁姐可能花了三分鐘買咖啡,半小時嘆完,然後把杯子隨手扔下。他/她可能無公德心,但也可能知道很快就有人來清理。這就是香港的垃圾邏輯:市容/郊野清潔,建基於垃圾桶夠多,以及高效的清潔隊團,足以令人信以為真︰我們真的很乾淨,不必為自己製造了大量無謂垃圾而感到絲毫不安。

執垃圾,對我而言是個塗抹牛眼淚的開眼過程,從此可以由不同視角看郊野公園,也走上遊人稀少的小徑發現「垃圾新天地」。大家都不是説要捍衞珍貴郊野,不讓發展商起高樓破壞大自然嗎?為什麼卻竟然甘心成為「共謀」,你一個煙屁股、我一個膠樽、他一塊零食包裝,同心協力糟蹋美好?

別一味想這又是強國人招的禍,按漁護署友人所指,即使內地人是禍源,程度也遠不及自己人來得嚴重。都係嗰句,反求諸己,何不做好文明示範?至於欠公德者,無論是港人抑或遊客,抵罰!

我們絕對能減少製造垃圾──自備水樽、少買即棄包裝;我們也有能力減少自己對垃圾桶的需求--請把垃圾盡量帶走。請不要以為,把廢物扔到垃圾桶,就已經為清潔郊野出了一分力。馬騮才不會這樣想。

>

在垃圾桶設計上,要跟馬騮繼續鬥智鬥力,但針對郊野公園的垃圾問題,一定不是多放幾個桶就成。

作者:朱漢強
會社民工工作室創辦人,呢期沉迷垃圾桶。想知道全港多到「梗有一個喺左近」的公共垃圾桶,告訴了我們這個城市生活的什麼?

原文link:http://www.trailwatch.hk/?t=blog&i=118


文章為作者意見,不代表Fitz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