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z > 運動 Sports > 行山 Hiking > [山野.絲帶] 夏蟲也為你沉默 沉默是漫山的膠藍

編按: 此文原於2017年5月發表。由於近日這些藍色膠帶又再遍佈山野,再引起大家關注。是故將這篇原本分三集的文章合併,方便讀者閱讀。

上篇

> [山野.絲帶] 夏蟲也為你沉默 沉默是漫山的膠藍 (上)

我是一名越野跑客,也有加入了一些越野跑 Facebook 群組。

事情是這樣,四月初在其中一個群組看到 司馬文(Paul Zimmerman) 的貼文:

起初不太在意,因為現今風氣,媒體、活動、組織鼓吹「享樂」消費郊野,致使山上有盡各式各樣、各方各路遊人。正所謂「行山愈普及,知識愈貧乏」。部分人不是對登山知識不足,不是就忽視了保育郊野,以為郊野公園係公園。每星期上山我都有新發現,包括不少新垃圾,故沒放上心,正所謂見怪不怪。但隨著不斷有貼文指,有大量膠帶索在山徑出現,發現的地域甚廣。似乎問題越趨嚴重,非單一事件。

以下是谷友們所收集其中的膠帶:

上兩星期我如常從碗窰路上大帽山,發現有藍膠帶從元墩下至鉛礦㘭沿途標記。我摘下處理了事罷了。想不到勞動節前夕,不但要勞動,還要勞氣! 這次又發現從碗窰路便有藍膠帶,從元墩下至燕岩上四方山,直搗龍門,差不多每隔數步便有一膠帶,好端端一條短直路徑也無分岔路竟然掛上數十條膠帶,豈有此理,弱視行山團乎?! 真誇張,跑山比賽都不至這程度! 有些膠帶甚至掛在高處,想除下也沒不容易。部分見下圖:

圖片採於某行山團之相簿中

單憑本人也解不了那麼多,當天不得不拜託一些山友幫忙解帶,可幸大部分的行山客都是有心人。從一位山友口中得知,這是一隊名為「萬X廣之友」所為。於是當晩拜問谷哥大人,在一「香港X友」之網站上找到其隊名字。我電郵致估計是該網站的版主K,查詢其網站有行山隊作出這種行為,有違長久以來所有行山隊的美德,怎樣想也想不到得到這一回覆:

高手! 以無形卸有形,以無言破有言,果然是耍太極高手! 言下之意是關人隱士,你問佢囉 (果一刻真係好想學番兩手 MMA)

於是我慿回函中資料致電「萬X爺」。接聽者說他們所用的是可降解的塑膠物料,一年內可自然分解喟喟……”那為何活動中不派人殿後回收呢?” 他説是為了給遲來的人指引……總之講完一大輪總結是話知你,仲問返轉頭: “點解你咁好人呀? 幫人解帶呀? 咁得閒?” (原來佢下意識都覺得清除膠帶是件好事?)

上集就寫到呢度,請留待下集發展……

中篇

> [山野.絲帶] 夏蟲也為你沉默 沉默是漫山的膠藍 (中)

自從分別在《香港01》及 Fitz 分別報導了膠帶的事件,引發了不少回響討論,正是本人原意。歸納異議可列為 (贊同的意見基本我已經說了就不重複了):

  • 視膠帶為絲/布帶/各種繩 (以下均統稱為布帶)
  • 有人迷路因布帶而得救
  • 布帶的必要性不可抹煞
  • 電子設備不可靠 (包括收不到網絡商訊號、Google Map 不可靠、電子設備會無電、壞、跌爛、遺失……)

首先,這些是膠帶,是膠! 而且是密集地結的膠帶。他們每星期均有活動,每次動輒過百條,每月可積及近千! 他們結帶並非為任何行山人士除了自己,只是搞手貪圖方便。相反把山野搞到好似嘉年華會,其他享用郊野人士的感受他們大概一點也沒有在意。他們任何地方都會掛,只要喜歡掛就掛,包括私人土地。況且此風氣一旦蔓延,單在「香港X友」網站內就結集了數十個行山隊社,如果隊隊為了一己之利,有樣學樣,唔得你X了!

以下是該隊部分活動,可見膠跡早已遍佈港九新界:

  • 2017年2月26日 粉嶺中心出塘坑→龍山→龍山橋→流水響郊遊徑→九龍坑山→龍鳳脊→鳳園→鳳尾圍(狗屎圍)→富善村
  • 2017年3月12日 坑口地鐵站→天后古廟→澳背村→下洋山(→釣魚翁郊遊徑→廟仔墩→西北脊上釣魚翁頂→東脊落大坳門→西脊上大嶺峒→東北脊落坐佛崖頂→橫山徑過餓死雞碉堡→橫山徑落清水灣郊野公園→大環頭過清水灣二灘
  • 2017年3月19日 屯門山景村→澳洲石→獅子回頭→277山頭→五渡水→五爪谷→青松紅壑→方包石→花香爐→肥豬石→十字星石室→龍鼓灘
  • 2017年3月26日 黃泥頭→牛坳山→芙蓉別→老鼠田→尖尾峰→東山坳→南山尾→蒲崗村道
  • 2017年4月2日 東涌侯王廟→璥頭→沙螺灣→深石坳→黃茅嶺→蓮花山→昂坪360救援徑→直昇機坪→莫家村→東涌
  • 2017年4月9日 灣仔→堅尼地道→姻緣石→聶歌信山道→聶高信山→金馬倫山→黃竹坑→香港仔運動場→南朗山→黃竹坑
  • 2017年4月16日 火炭→禾寮坑→落路下→狗肚山→直升機坪→大埔坳林道→石榴洞→草山→電塔路→打鐵屻→衛徑→碗窯→大埔墟
  • 2017年4月23日 大灘→涌沙頂→較杯石→爐仔石山→攔路坳→海下→擔柴山→明愛小塘營→荔枝莊→南山洞→白沙澳→海下路→大灘郊遊徑→大灘
  • 2017年4月30日 大埔墟→碗窯→樊仙宮→元墩下→(680M)麥徑→杜鵑潭→龍門郊遊徑→引水道→普光園→城門谷→綠揚新村

>

有網民話大霧、迷路,絲帶隨時可救一命” (重點是有十多人讚佢,只能說無知遠比無敵更寂寞⋯明知當天天氣不穩仍然到只有靠絲帶先得救嘅山路? 靠咩! 霧裏尋絲? 咪玩啦! 唔好搞到又要消防員救休班警察呢啲慘劇重演啦,無知害嘅禍一宗都嫌多!) 這些膠帶不是你所說的那種,和跑山比賽活動一樣,只為自己活動而結。由以上其眾多行程可見,部份路線交叉重疊,隨時部分岔口各有一條膠,靠佢隨時走錯路就真!

再者,有無人收工回家會蕩失路先? 在大路大徑,又或一條毫無分岔的路線,又或熱門、人來人往的路徑上,如何會迷路我都想知。我識嘢少,大蛇屙尿未見過,不過咁樣都掛幾十條膠,肯定知道唔係為咗救命囉! 至於以上所涉及的偏線基本上本身已經有足夠絲帶,太多絲帶反而搞到好混亂,隨時行錯路,相信好多人都試過,包括本人。

幾乎所有搞跑山比賽搞手都要安排人負責執手尾,執漏幾條帶都會俾人柄。對呢啲膠帶咁通容,咁啲比賽搞手唔使執啦,反正下一屆都會用返,又可以方便跑手賽前試路。但係又有人會向 AFCD (漁護署) 投訴、在 FB 上鬧臭喎……

以前的勁旅前輩探開路後,結布帶給後來者指引 (掛的數量克制,有少無多),避免登山者迷路,亦避免登山者另闢新徑。更重要的是,有布帶的山路,多少帶點難度,甚至有危險性,行差踏錯唔係講玩! (攀山嘅嘢正如剛過身的「登山機器」Ueli Steck 所言:「這是非常危險的遊戲,一個小錯誤就會讓你完蛋。」)所以胡亂掛隨時累人! 不時不就是有人跟布帶走結果被困的新聞嗎?成也布帶敗也布帶。一個行程成敗,關鍵取決於準備工夫。不把山看扁,不自視過高。自從有了 GPS,行山方便了不少。GPS 不用電訊商都可以接收訊號,較為可靠。坊間也有不少地圖 Apps,比 Google Map 詳盡。好似土炮 TrailWatch,不但可以出發前在地圖上制訂路線,分享比隊友,出發時可在地圖上看到隊友們位置 (前提要接收到訊號),咁就唔使擔心行行吓唔見咗一個唔知邊度搵返佢。其實無論指南針、地圖、電子設備⋯⋯都是工具,和絲帶一樣,都是輔助下。最緊要是事前的準備,制定撤離點、補給點,隨機應變。

這隊萬X廣行山隊,像領隊所說,每每參加者過百,又有人會遲到。是否安排欠妥,有頭威無尾陣,任由膠帶遺在山野? 全港咁多行山隊,自古由來都唔使咁咪一樣掂! 除了綁帶,還有很多方法,例如粉筆,數小時會消退的螢光 marking……是否有責任應該用影響最少的方法? 其實最正路是揀些人做副手協助下,搵人殿後指點。既然連遲到的都要照顧埋,咪搵人留下等,唔揾咪由得佢,遲到是自己責任。

歸根究底,是這類人以自我為中心,不尊重他人,不尊重郊野,任意莽為還諸多藉口!

下回將揭這類膠帶面目,對新野帶來甚麼影響。

下篇

> [山野.絲帶] 夏蟲也為你沉默 沉默是漫山的膠藍 (下)

前文提到有行山隊四處綁膠帶標路至失控的地步。今章就揭開僞膠真相。

以「可降解塑膠帶」為借口,該行山隊負責人恣無忌憚,隨便亂綁亂棄。辯說:「我唔覺得有問題吖,我這些膠係環保塑帶 (可降解),七個月度就會化(消失),咩嘢破壞郊野環境?……」

典型例子,有些行山人士愛吃生果後把果皮隨處丢棄,弄至遍地果皮。他們覺得果皮會腐,沃潤土壤喟……(又或蛋殼)……覺得無傷大雅 (其實是掉垃圾)。其實差不多所有農產生果表面都皆噴有蠟,就算是菠蘿,殘留農藥更不用說了。就算你吃的是最天然的,仍然會有其他問題。腐物會影響土壤的 PH、果核是外來物種、會把一非該區生物吸引過去,改變了那個地方的生態平衡,而且搞到周圍冤崩爛臭污糟邋遢! 說到生態,以下這一段影片大概可以説明,一些我們以為微不足道的事情,往往可以對大自然做成天翻地覆的改變……

香港關於可分解塑料的研究很少,大部分機構都是借鑒外地的報告。其實環保塑料非新鮮事,這種號稱「可分解」或具「生物分解性」的材料,早已廣泛應用於食物包裝及塑膠袋。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聚合材料學家 Ann-Christine Albertsson 的一則文獻指出,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可分解塑膠」實際如他們聲稱的一樣被分解。 雖然「可分解塑膠袋」會在環境中散成碎片,但這過程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且也缺乏對碎片長期的研究。 「現在有很多文獻在討論可分解聚乙烯,但沒有一篇顯示高分解性」,Albertsson 說,「它們某種程度上分解了-一些部分崩解。但如果你是指對環境有益,這可沒被證實。」 塑膠多快被分解成碎片,主要取決於熱及光曝照。一篇2010年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的報告指出,會在二到五年內分解成小碎片,接下來的分解過程就「非常緩慢」。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的材料科學家 Noreen Thomas 說:「我們認為,可分解之羰基塑膠對環境沒有益處」。

去年12月,臺灣消基會揭示了市面上14款標示可分解的塑膠袋,發現其中10款都含vPE (聚乙烯)。這些塑膠袋雖然添加玉米澱粉或是碳酸鈣成分,但只能「裂解」成小塑膠,既不是真正「分解」,也不「環保」。 另外4款真正「生物可分解」塑膠,都不含 PE、PP、PS、PVC 塑膠材質,也分別取得環保署與國際可分解塑膠認證。不過,環保署表示,「生物可分解」塑膠袋只能在特定環境 (例如掩埋場或是堆肥) 分解,如果被棄置在沙灘、海洋、或一般環境中,並無法保證完全分解。常見的可分解塑膠 (可堆肥) 認證,大都是指工業堆肥環境,在固定高溫高濕下,可90天內分解完畢。如果放在不同的環境下,分解時間可能會延長。生物可分解塑膠無法解決所有的塑膠問題,尤其是在乾淨的海水、活水、加上低溫的環境,分解就會更漫長。

縱觀我所蒐集得到的資料,可歸納為以下:

現時市面上可分解塑料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由植物 (澱粉質) 製造,一是傳統由石油製造的塑料混合添加物 (金屬/特殊粒子),使它分解更快。前者需要特定的條件才能有效分解,包括高濕、氧氣供應充足、高溫 (維持60-70°C)及穩定的微生物環境。故只能在掩埋/肥場處理 (香港政府沒有,只有堆填區)。不過埋在土下 (堆埋處理),因接觸不到充足氧氣,會產生比二氧化碳高24倍的溫室氣體 (甲烷)。在一般的環境中,分解時間漫長,也不能完全分解,只會崩/列解。基因改造的原材料 (如玉米) 進入生物鏈帶來的後患無窮。下圖是在常溫下泥土中的降解結果報告,在25個星期後仍強差人意!

後者在熱/光解後,只能淪為塑膠碎片,污染環境。由此可見,這些被綁在樹枝/叢木的藍膠帶不會真正消失,正如你放在家裏的可降解膠袋也不會降解消失一樣。

想像一下,既然這些膠帶不易降解,綁在植物上,它的鮮艷顏色,會否吸引動物/鳥類,甚至不小心吃下?

當它掉下到地上,碎裂成無數細小的碎片並非真正分解,反而增加清理問題,會否污染土壤?而且容易讓其它生物誤食,進入食物鏈中,它含有基因改造作物成分和為了可分解而添加的添加物,會對自然生態帶來甚麼後果?

如被雨水沖到溪澗或水道,甚至流到海洋,在清涼的清水中,微生物不足,能否分解更是疑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席科學家 Jacqueline McGlade 表示「許多標榜可分解的塑膠,像是購物袋,只會在50°C以上的環境下分解,而海洋並沒有這麼高溫。這些塑膠垃圾沒有浮力會下沉,也不會因為曝曬到紫外線而分解⋯⋯海洋塑膠垃圾包羅萬象,包括可能纏住海豚的塑膠製品和小於5mm的塑膠微粒,產生嚴重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成本。」

在乾燥的季節,又或祭祖時節,這些膠帶會否容易引起火種,釀成山火?

各國政府正呼籲無痕山林 (Leave No Trace),提倡文明遠足。這種缺德的行為卻背道而馳,與山野丟棄垃圾行為無異! 本人就此事分別向「Trailwatch徑.香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及漁護署求助。前兩者只建議我向漁護署舉報(原來對此束手無策的不只自己),而漁護署於三個星期後始回函答覆「本署現正處理有關個案,並會盡快回覆閣下。謝謝。」感覺無奈,亦別無他法。眼巴巴看著他們繼續不斷各山頭遺棄膠帶,這樣星期又撿到一些了!

為今之計只能見一條拆一條! 隨地丟棄垃圾的問題仍未解決,如今又添問題……希望藉此三篇文章呼籲行山人士愛惜郊野,文明登山!

全文完


文章為作者意見,不代表Fitz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