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z > 運動 Sports > 跑步 Running > Nike沒有告訴你關於 Breaking2 的故事 (一)
圖片來源

馬拉松是殘酷的。每一位馬拉松選手都在挑戰自己身體與意志的極限。而2小時內跑完全程馬拉 (42.195公里),代表什麼意義? 這意味著:每公里2分50秒的配速 (每英里4分鐘34秒的配速),這要比當前馬拉松世界紀錄的平均配速快7秒鐘,或以100公尺17秒 (=68秒跑完400公尺操場一圈) 的速度,連續跑2個小時! 運動員會用到 85-90% 的有氧能力—和普通人相比這已經是兩倍了。每分鐘的心率則要保持在每分鐘160-170心跳。

目前馬拉松的世界紀錄是2小時02分57秒,由肯亞的 Dennis Kimetto 在2014年柏林馬拉松締造,平均時速是20.6公里。這意味著要把世界紀錄再提高將近3分鐘,要領先 Kimetto 將近1公里 (965米)。

自從美國的 Johnny Hayes 在1908年倫敦奧運馬拉松跑出2小時55分18秒,成為第1個被正式承認的全馬紀錄之後,紀錄不斷被刷新。Kimetto 的新世界紀錄比 Johnny Hayes 的舊紀錄快了接近53分鐘,平均每年縮短了30秒,最後這短短的3分鐘可以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圖片來源

在人類與高牆之間

在 Mayo Clinic 工作的運動生理學家 Dr. Michael Joyner 於1991年 (當時仍是大學生) 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刊登了他的一篇論文,指出理論上,最理想的跑者,在最理想的情況下,跑完全馬的最佳時間是1小時57分58秒。

隨著人類在體能和耐力上不斷進化,加上科技持續突破的輔助、競賽條件的強化,這樣的紀錄雖在逐步逐秒逼近中,卻始終可望而不可及—人類,有可能跨越「2小時」這道高牆嗎? 抑或,這真是人類能力的極限所在?

自從1999年出現首個 sub-2:06 的全馬紀錄之後,2003年才能將紀錄縮短至 sub-2:05,到5年後的2008年出現第1個s ub-2:04,再相隔6年後的2014年,我們才見證 Kimetto 的 sub-2:03 世界紀錄誕生,要將紀錄縮短1分鐘,難度是越來越高。

圖片來源

早在 Nike宣佈「Breaking2」計劃之前,2014年一個專家團隊在英國 University of Brighton 運動科學家 Yannis Pitsiladis 博士牽頭下,已啟動了一個類似的「Sub2」計劃並成立了網站,目標是在2019年底前實現馬拉松 sub-2,tagline 是吸睛的「不再是可否而是何時」(NO LONGER A MATTER OF IF BUT RATHER WHEN)。現時與「Sub2」計劃合作的跑手,包括在2016年柏林馬拉松造出2小時03分03秒史上第2快紀錄的 Kenenisa Bekele,以及紐約馬拉松最年輕冠軍 Ghirmay Ghebreslassie。

破2,為誰而破?

右邊的是 Michael Crawley 圖片來源

衛報 The Guardian,219跑者專欄作家 Michael Crawley 卻持不同意見,在衛報地盤發表了《The two-hour marathon: who is it for?》(根據 Ed Caesar 在《Two Hours》一書介紹肯亞精英馬拉松跑手是不會用名字來打招呼的,只會用其 PB 稱呼對方,例如早晨,208,今日練 tempo,204)

2014年年底,Yannis Pitsiladis 教授成立了 Sub2Hr 研究,與 Kenenisa Bekele 合作,並計畫於五年內完成1小時59分59秒大夢。但這個構想不只一次受到抨擊,許多運動生理學家、科學家認為 Sub2Hr 的方法並不可行 (至少五年內不行)。

Pitsiladis 認為最有機會破2的,是來自肯亞或埃塞俄比亞貧困農家的跑手,他們擅長赤足跑,為了破紀錄要減輕負重,不會穿鞋,腳板底只會黐一片薄薄的膠片。碰巧 Crawley 是研究埃塞俄比亞長跑運動專家,並身處當地進行人類學田野考察,因利成便,他問訓練營精英跑手同一個問題—何時。

Kenenisa Bekele 可能是另一希望

圖片來源

Crawley 常接洽的一位埃塞俄比亞人跟他說:「1:59:59是有可能的,但需要一個禁閉式訓練營,跑手只在比賽時才可以出外,其餘時間要過窮L生活。但現實是並不可行的,埃塞俄比亞跑手只是為了獎金而跑。贏得獎金會用來買車,開車回 Bekoji,怎會願意回到窮L生活呢?」Crawley 最不以為然亦是這點,Pitsiladis 憑什麼要求他們放棄過好生活的機會。他們更突破盲腸說「為什麼這個人這麼沉迷破2,難道我們還未夠快?」

Eliud Kipchoge 挑戰 breaking2 無奈未竟成功,下一位可以寄予厚望的是5,000公尺與10,000公尺的世界紀錄保持人 Kenenisa Bekele (有人認為要是6、7年前的他)。Kenenisa Bekele 的第一位教練說「Bekele 1 3歲時已經清楚自己的夢想是什麼。他要成為世界及奧運冠軍。他既年輕又專注。」

馬拉松再不引人入勝

Crawley 認為馬拉松之所以好睇,是運動員的戰術運用和其帶來不確定性。10年前馬拉松世界紀錄之所以被打破,是因為競速,打破紀錄不是目標,而是順帶的紅利,一個驚喜的副產品。如果剛好打破世界紀錄,很好;如果沒有,沒有人在意。

若比賽只為 1:59:59 的話,我們只會見到一組穿著制服的「電兔」協助頂尖跑者破世界紀錄。這樣的話,我們再不會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競賽,如2010年芝加哥馬拉松的 Wanjiru 與 Kebede 的對決,Stephen Kiprotich 2012 倫敦奧運奪金,Meb Keflezighi 在2014年在波士頓馬拉松,帶領美國人重返睽違三十一年的冠軍榮耀。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是人擊倒高牆

圖片來源

另一個 Crawley 對sub2的批評,是他們太迷戀科學,當 Kenenisa Bekele 在2016年柏林馬拉松創下第二快世界紀錄時,sub2 在網頁推介一種「特飲」,堅稱就是這種只花了幾個月時間研發的秘密武器,幫助了 Bekele 快PB兩分鐘,內文隻字沒有提到 Bekele 之前的訓練,文章其他部分主要 sell 這隻「特飲」sell 到行一行。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讀到這裡,你有沒有懷疑攪咁大場大龍鳳,都只不過是「sell屎」搭個棚賣嘢唧。

看完 Pitsiladis 教授的研究,我的最大得著是這段跑姿分析片段,值得收藏。

更多:
Fitz Facebook專頁
沒有社交媒體,便沒有跑步潮
Eric Chan:「沒有訓練,我完走馬拉松!」
Ed Caesar: 在肯亞,我學會想快先要慢 (下篇)
Ed Caesar: 在肯亞,我學會想快先要慢 (中篇)
Ed Caesar: 在肯亞,我學會想快先要慢 (上篇)
Yiu Kwong Chan@Fitz
Fitz Running 跑步


文章為作者意見,不代表Fitz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