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繁華的大埔墟旁,一群優雅的白色身影與車水馬龍的市景並存,這裡是香港第二大鷺鳥林,自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 以來,成為了數千隻鷺鳥繁衍後代的關鍵棲息地。港台電視31節目《大自然逐樣解3》深入鷺鳥群的日常,揭開牠們在城市夾縫中演繹的生命奇蹟。

大埔墟鷺鳥林是香港第二大鷺鳥林,至今已有20年歷史。
清晨林村河的人工河道,隨著陽光灑落,鷺鳥林瞬間甦醒 — 數以千計的大白鷺和小白鷺,盤據於細葉榕樹上,成爲了大埔市區內的一大特色。大白鷺的體型龐大,頸部彎曲成標誌性的「S」形,有利於捕捉深水處的魚類。繁殖期時,大白鷺的背部會長出婚紗般的蓑羽,面上皮膚變成湖水綠色,而喙部也會由黃色變黑色。而小白鷺則頂著兩條俏皮辮羽,除了體型比起大白鷺細小外,黃色的腳板和面上的紫色,亦是其鮮明的標誌。
----- 廣告 Ad -----

繁殖期的大白鷺,背部會長出蓑羽,面上會變成湖水綠色、喙部由黃變黑。

繁殖期的小白鷺,頭上會長出兩條俏皮辮羽,面上皮膚會變成紫色。
然而這片看似詩意的鷺鳥林背後,其實每處都上演著不同的競爭戲碼。節目鏡頭捕捉到鷺鳥幼鳥為了爭食而互相推擠,成年鷺鳥為了爭奪巢穴和交配而爆發衝突。儘管棲息地與城市建築僅一河之隔,這群鷺鳥仍展現了驚人的適應能力,牠們會尾隨貨輪集體覓食,趁船隻攪動水流時精準叼起驚跳的魚群。當我們驚嘆於鷺鳥的生存韌性時,是否也該為這群城市共生者減速讓行,減少撞到鷺鳥而引致的喪生事故?

被網民戲稱為「企鵝」的夜鷺,除了顏色和體型與白鷺不一樣,更擁有夜視力強的紅眼睛。
香港觀鳥會鷺鳥研究員馮智禮在節目中與主持一同體驗XR擴增實境技術,近距離認識大、小白鷺和夜鷺。他更分享了在鷺鳥林田野調查時的趣聞,突顯了保育工作的挑戰與專業性。想知道香港鷺鳥的生存法則?就要留意《大自然逐樣解3 — 鷺鳥的路》!
* 香港電台製作十集半小時雜誌式生態節目《大自然逐樣解3》,介紹本地生態環境與不同物種,包括鴨仔、粉蝶、鷺鳥、燕子、河蝦、蜂類、石斑魚以及野草等,並邀請到本地生物教育專家,與觀眾共同探秘各種生態疑問。節目由5月3日起逢星期六晚上七點在港台電視31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