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連續6年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字,2018年錄得5,634宗新症個案,10年間個案累積升幅近3成。而上年中心公布了港人5年相對大腸癌存活率,2010年至2017年整體存活率為58.2%,當中第一及第二期的存活率較高,分別為95.7%及87.3%。第三期為68.7%,而第四期則跌至9.3%,可見及早發現,患者有較高的康復機會。
香港癌症基金會表示,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雖然早期大腸癌可以是無明顯症狀,但只要適時檢查,仍然可以預防及降低風險,建議市民除了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外,年過50歲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高風險人士,應定期進行腸鏡檢查。香港癌症基金會指出,大腸癌的成因仍然是未知之數,但與自身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如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均有可能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基金會呼籲市民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多運動、不吸煙、保持適當體重、少飲酒、高纖飲食、少吃紅肉和加工食品等。
50歲以上、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或腸臟曾長有瘜肉均屬高危因素,建議相關人士應適時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如檢查時發現瘜肉,可即時加以切除,有效預防大腸癌。大腸鏡檢查及大便隱血測試為主要檢查大腸的方法,有助診斷和及早揪出大腸癌,可按需要與醫生商討作適合選擇。假若出現以下症狀,便代表大腸可能出現問題,應從速求診。
- 糞便帶血 (鮮紅或深黑色) 或附有黏液
- 大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兩星期 (例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糞便幼如鉛筆,排便後仍想再大解。)
- 持續腹部不適 (腹脹和絞痛)
- 體重下降而無明顯原因
香港癌症基金會一直積極提高大眾對預防大腸癌的意識,並定期舉行「關注大腸癌」教育活動,包括邀請香港癌症基金會醫療顧問、聖保祿醫院副醫務總監及香港大學病理學系名譽臨床教授袁兆燦醫生,拍攝有關大腸癌資訊教育短片,為大家解構大腸癌的成因、症狀和治療及預防方法等。相關片段已上載至香港癌症基金會的官網 及社交平台,包括 Facebook、Instragram 及 Youtube (@hongkongcancerfund)。
如不幸患上癌症,香港癌症基金會為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免費專業支援。自2011年起,癌症基金會更積極發展身心靈健康課程,包括療愈瑜伽、氣功、太極及繪畫療愈等,幫助患者強健身體和培養正面的生活態度等,以促進自我療愈。其中一位身心靈健康課程導師吳國霖先生 (Collin) 本身亦是大腸癌康復者,於2010年一次隨機身體檢查中發現紅血球偏低,深入檢查後確診第三期大腸癌。Collin 現於癌症基金會擔任男士瑜伽班導師,希望幫助男性患者在輕鬆環境下體驗瑜伽,療愈及放鬆身心。2019冠狀病毒病肆虐期間,Collin 亦協助癌症基金會拍攝一系列男士正念瑜伽網上教學影片,亦有教授網上直播課程讓有需要的學員們能在家中繼續練習,保持身心健康。Collin 以過來人的身份表示,早期大腸癌可以沒有明顯症狀,建議年過50歲的人士要主動定期進行大腸檢查,以降低風險。若待有症狀才求醫,或會錯失預防和及早治療大腸癌的機會。
----- 廣告 Ad -----
香港癌症基金會是全港最具規模的癌症機構,致力為受癌症影響的人士提供免費的癌症支援服務,如癌症資訊、醫護及營養諮詢、情緒支援、生命教育、家庭輔導、朋輩支援、藝術治療、身心靈健康課程、緊急援助金等心理社交支援服務,竭力確保抗癌路上不孤單。如對癌症有任何問題,歡迎致電該會諮詢熱線:3656 0800。
資料由香港癌症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