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經常教筆者做人要頂天立地,筆者打趣說:「我個子小且沒有修長美腿,很難做到『頂天』,『立地』尚且可以,因為我的跟骨還好,未有退化跡象,所以可以腳踏實地,哈!」
筆者臨床上遇過腳踭痛這個症狀,其實腳踭痛可出現於不同的足跟部疾患(如跟部滑囊炎、扁平足等等),不僅限於跟痛症,為了縮窄篇幅,筆者跟大家討論一下跟痛症吧!
跟痛症的病因
跟骨為最大的足骨,跟骨結節是著地的承重點,當跟骨底長期慢性勞損,可引起足跟部疼痛,可伴有跟骨骨刺。本病多發於40-60歲的中老年人,起病緩慢,多為一側發病,可有數月或數年的病史。中醫認為,患者因勞累過度及腎氣不足致病。
腳板底與跟痛症的關係
- 足跖筋膜
自跟骨跖面結節起向前伸展,止於五個足趾骨膜上。如果長期持續牽拉(如行山、跑步、急步走等),可在跖筋膜的跟骨結節附著處發生慢性勞損,引起跟骨局部疼痛。 - 足底肌
足底肌分為4層:第1層均起始於跟骨;第2層僅限於中間部;第3層僅限於足底前半部;第4層位於最深處。足底肌主要功能為支持體重和行走,其收縮是維持足弓的孤度。足底肌受牽扯或損傷可引起跟骨局部疼痛。
跟痛症的症狀
- 早晨起床後站立時疼痛較重,行走片刻後疼痛減輕,但行走過久後疼痛又加重
- 局部檢查不紅不腫,在跟骨結節處有壓痛
- X光檢查與臨床表現不一定相符,有骨刺者可無症狀,有症狀者可無骨刺
參考穴位
昆侖穴(足部外踝後方,在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僕參穴(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昆侖穴直下2寸,跟部外側面赤白肉際處)
----- 廣告 Ad -----
太溪穴(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水泉穴(足內側部,內踝後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在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護理
- 急性期宜休息,症狀好轉後仍宜減少步行,並在患足鞋內放置鞋墊
- 肥胖者建議減肥,減輕骨與關節的負擔
鑒別診斷:
跟痛症 VS 跟部滑囊炎
跟痛症
|
跟部滑囊炎
|
|
分類
|
慢性勞損;疼痛位置不同分為跟下痛、
跟後痛、跟骨痛
|
外傷性;感染性;
慢性勞損
|
年齡
|
40-60歲
|
任何年齡
|
發病
機理
|
跖筋膜跟骨結節附著處勞損
|
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及腓腸肌)收縮過多
|
症狀
特徵
|
不紅不腫,但起床及過勞後疼痛明顯
|
局部腫脹
|
*米奇醫師為執業女中醫師
----- 廣告 Ad -----
原文載於 澤聲中醫
Fitz.hk Facebook專頁
[米奇中醫堂] 猜包剪揼 可試出有沒有彈弓手? (屈指肌腱腱鞘炎)
[米奇中醫堂] 篤魚蛋,痛入心! (指骨間關節扭挫傷)
[米奇中醫堂] 何解拗柴拗入唔拗出?(踝關節扭挫傷)
米奇醫師@Fitz.hk
Fitz Life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