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一條國際知名的行山路線,早在2004年就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市區遠足徑;在2019年,CNN travel外國媒體旅行網站更將這條路線選為全球23條最佳遠足徑的第8位。這條路線便是位於香港島區的龍脊,是連接打爛呈頂山以及北面的雲枕山之間的山脊。從起點土地灣開始行,一直到龍脊的高點。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高點上,我們可以欣賞到石澳、大浪灣、東龍島、紅山半島、赤柱等等的美景。
雖然龍脊的行山難度不高,但行山還是需要做好準備。行山是體力活動,因此補充碳水化合物是很重要的,可攜帶堅果和麵包等。另外,行山時記得要補充水分,最好攜帶水袋或自己攜帶水樽裝水,以減少使用即棄樽裝水帶來的環境影響。飲品方面,有人喜歡喝茶或咖啡。但這些飲品有利尿作用,山上亦難以找到廁所,故建議喝水為主便行。無論如何,切勿在山上留下垃圾。
岩石動物須奮力抵抗巨浪
離開龍脊後,可以在土地灣巴士站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大約十幾分鐘就能到達石澳大頭洲「九宮格」,這裡是馳名攀石的地方,必須由教練看管進行。攀石之餘,我們也可以在附近石灘觀賞動物生態;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的助理教授許天欣表示,岩岸上動物非常強大,牠們需要依附在岩石上,以免被汹湧的海浪沖走。「想像一下,這些動物不斷承受數十公斤的海浪重量,各類物種會使用不同的機制來穩固自己在岩岸上,不被巨浪沖走。」
在靠近陸地的潮間帶,受到潮水覆蓋的時間較少,所以只有能夠抵禦高溫和乾旱的動物才能在這個區域生存,其中包括濱螺,它們在香港的岩岸附近的潮間帶十分常見。許天欣和團隊曾在石澳的岩石上記錄到超過五、六十度的石面溫度,因此濱螺依靠一系列的生理和行為來適應高溫環境。「其中一種行為是濱螺在行走時突然直立,減少自身和岩石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少受熱程度。如果這還不夠,它們就會爬在另一隻螺的背上,形成螺塔。我看過最高的螺塔曾達到5層。」
----- 廣告 Ad -----
如果用望遠鏡觀察石澳附近的海洋環境,也可以看到有趣的物種。例如是白紋方蟹,是草食性蟹類,以岩石表面的藻類為食。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不斷用爪子夾取和刮拭藻類。在夏天和冬天,白紋方蟹吃不同種類的藻類,冬天有紫菜,而夏天則有其他種類的藻類。因此,它們的飲食菜單會因季節而變化。
青口聚居為微生物提供理想居所
岩石亦聚集了群居的青口,可減少個體承受的熱力。在青口還很小的時候,它們會浮遊在水中,然後找附近有其他青口的地方來生長,因為這代表那個地方環境適合居住。青口之間有很多空隙,就像一個縮小了的樹林;透過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青口群內部很陰暗潮濕,適合許多微生物棲息。此外,在大浪的崖岸上,常見到依附在石頭表面的藤壺。藤壺是甲殼類動物,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隻無法走動的蟹。它的背脊貼著石頭,四肢向下伸展。這是因為它無法移動,只能被動地依靠潮水來捕食浮游生物。
動物的生存方式非常神奇,讓我們明白生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香港美麗的郊野也是一樣,充滿各種令人驚嘆的生態現象,正等待我們發掘。
節目介紹:《大自然深度遊》
本節目將提供十個香港自然景點的遊覽資訊,由主持人搭配專家介紹各景點的生態資訊和郊遊路線,介紹當區的生態特色。本集節目「行龍脊.遊石澳」於2024年3月2日在港台電視31播放,時間為晚上七時至七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