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著名詩人白居易作品《燕詩》筆下燕子父母為雛鳥奔忙的身影,今日仍在香港的屋簷下上演著。在密集的城市建築間,燕子父母以驚人的毅力,書寫著一部都市「育雛生存記」。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大自然逐樣解3》今集帶觀眾深入城市縫隙,見證這群與我們關係密切的比鄰在石屎森林裡的生存智慧。
每年初夏,家燕乘海風歸來,在屋簷下的方寸之地,用濕泥與乾草築起碗狀的巢穴。家燕的顏色以藍色和白色為主,天線般的叉尾是其獨特的外貌特徵。鏡頭捕捉到牠們為餵飽「黃口無飽期」的幼鳥,頻繁往返鳥巢,從蚊蠅到螽斯,捕捉相當於幼鳥體重的昆蟲,再以口相傳餵哺幼鳥。孜孜不倦的辛勤餵哺,讓燕子被稱為動物界的「二十四孝父母」。

家燕的顏色以藍和白色為主,天線般的叉尾是其獨特的外貌特徵。
----- 廣告 Ad -----

燕子父母會叼著昆蟲頻繁往返鳥巢,再以口相傳餵哺幼鳥。
而小白腰雨燕是另一種香港常見的燕子,牠們的顏色以黑、白色為主,因尾巴與上背之間的白斑如「白腰」而得名。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外牆的簷口,隱藏著全港最大的小白腰雨燕族群。牠們在混凝土的皺褶間打造避風港,凌空的鳥巢,巧妙地避開了蛇鼠貓等外敵的侵襲。而近年來,小白腰雨燕為了生存,也會趁家燕在秋天遷離香港之際,偷用家燕的棄巢改造成自己的巢穴。

小白腰雨燕多成群聚居,凌空的鳥巢避開了蛇鼠貓等外敵的侵襲。
然而,隨著香港市區擁有屋簷的舊樓逐漸被拆卸、玻璃幕牆築起,燕子也被迫轉移到地鐵高架路軌、高速公路橋底,甚至消防局訓練塔等地方築巢。燕子的棲所處境正提醒著我們:當「舊時王謝堂前燕」不再有屋簷可依時,我們能否為燕子保留最後的歸巢?

家燕與小白腰雨燕的雙腳構造不同,家燕可以站立,小白腰雨燕則懸掛佇立。
香港觀鳥會燕子研究組統籌王學思小姐在節目中分享燕子的知識和保育方法。節目透過XR擴增實境技術,讓觀眾近距離看到可愛的家燕和小白腰雨燕同框。留意收看《大自然逐樣解3 — 每年一度燕歸來》,見證燕子生命振翅的力量!
* 香港電台製作十集半小時雜誌式生態節目《大自然逐樣解3》,介紹本地生態環境與不同物種,包括鴨仔、粉蝶、鷺鳥、燕子、河蝦、蜂類、石斑魚以及野草等,並邀請到本地生態專家,與觀眾共同探秘各種生態疑問。節目逢星期六晚上七點在港台電視31播出。
----- 廣告 Ad -----
圖: 香港電台
節目監製:夏桂昌
文:鄭麗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