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z > 生活 Life > 旅遊 Travel > 通關了,不如縱走日本二千哩
圖片來源

人一生至少要有一次這樣的「大壯遊」!!
用最原始的旅行工具,雙腳,
一步一腳印,
從北海道的極北到九州極南端
縱長2000哩,
貼地體驗日本質樸的民情風味……

豁出去漫遊不通知親友

圖片來源

1977年,一個在日本住了七年、會說一口流利日語的英國人 Alan Booth,由於對日本的熱愛,也熟悉日本的歷史文化,決定來一場縱走日本的壯舉。

這段旅程從北海道的極北端宗谷岬,往南直抵九州的佐多岬,縱長2000英哩、歷時一百二十八天,Booth 瘦了9公斤,剝落了三片腳趾甲。徒步的路線儘量沿著西岸城鎮較偏遠的郊區路線行進,跟商業化的東岸旅遊區截然不同,Booth 非不得已才走入城市。

晚上留宿的不是青年旅舍便是小村莊裡的民宿,在居酒屋裡跟當地人一起喝酒、跳舞,或穿著不合身的浴衣、腳踩木屐一拐一拐的去錢湯。有時索性睡袋一攤在戶外天為被、地為床睡起來。旅行的率性卻也讓Booth 偶有騎籬怪誕、啼笑皆非的遭遇。

圖片來源

途中,Booth雖然說著流利日語,唱起日本的經典民謠和演歌時,往往讓在場聽眾拍手叫好又嘖嘖稱奇! 也十足的入境隨俗,但還是常常成為日本人指指點點的對象,要找住宿地方,旅館主人還會用盡各種方式拒絕招待他,比方:「你不會說日語」,此刻我們不正是用日語交談著嗎!

「今天的晚餐是魚生,外國人不敢吃的……」,哈,Booth 其實最愛吃的就是 Sasimi 了。這些經歷雖然會讓他沮喪、感覺疏離、孤單、寂寞,但也有許多素昧平生淳樸的村民視他如家人朋友,讓他內心充滿溫馨感動。

圖片來源

Booth 的筆觸細膩,溫暖又充滿英式幽默,寫景詳實細緻、寫情動人心弦,呈現的是日本最不一樣的風情韻味。

Alan Booth,出生於英國倫敦東區,十歲時就已熟讀莎士比亞作品。就讀伯明罕大學主攻戲劇,畢業後,應聘於倫敦莎士比亞中心,兼任演員和中心主任。1970年因撰寫介紹日本能劇文章,前往日本研究能劇,因覺得能劇與生活完全脫節,它不積極要求觀眾的參與,僅是自14世紀創造以來,原封不動的文化保留,Booth 逐漸對能劇失去興趣,反被日本其他文化強烈吸引,同時也發現自己的寫作天分。

讀後感

圖片來源

花了一個星期,斷斷續續的讀中譯本,看罷第1章,我已感到十分疲憊。可以的話,還是讀英文原著,翻譯版跟原著有著很大差別。我不是說翻譯差勁,始終東西方文化差異很難把本來的意思完完全全翻譯過來,特別是一些英式幽默的挖苦和自嘲,只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的。

Booth 是在1985年寫成這書,縱走日本時,他隨身携帶著口袋錄音機,方便把當時所看到的風景、遇到的人和事即時記錄下來,到晚上回到旅館把錄音整理成文字,再記下在日誌上。我想這本書難得可貴的地方就在這裡,詳細的描述,原封不動的把他旅人視覺和當時內心感受展現給讀者看。

在書的第一頁,Booth 以此作開首。

…… the sundry contemplation of
my travels, which, by often rumination
Wraps me in a most humorous sadness.

Jacques
In “As You Like It”

我常對我的旅行做各式各樣的沉思,並反芻再三,
往往陷入一種滑稽的愁雲慘霧心境中。

– 賈克斯 (Jacques) ,語出《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

圖片來源

作者一直到書的結尾,都在強調日本人在對待外國人的無禮,當他是怪物,一直當說英語的就是美國人,讓他非常的不適應和惱火。到了第6章之後,或許是作者已經適應每天幾十公里的徒步,對景色人物的描寫都開始細緻明朗起來,並且能穿插一些有趣觀察,獨特見解和比較愉快的小確幸,從這裡開始,一直到結尾,都有不同的亮點。在廣島參觀原爆遺址時,Booth 因被誤認為美國人而遭到不友善的「調侃」。那章的細寫是本書讓我看的最為入迷的地方。

圖片來源

而到了結尾,那段首尾呼應的話,也寓意深長,作者以為,在經歷四個月多的徒步,完成日本海岸線的旅途後,他能對這個國家的人民有個明確的瞭解。但他遇上的一位長者卻堅信,即使在某個日本城市居住幾年,即使走遍日本每個角落,即使跟每個地方的日本人面對面的接觸交談,都還是無法理解日本。

圖片來源

或許是日本人不願意給別人理解。


文章為作者意見,不代表Fitz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