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香港本地郊野已成為週末、假期的好去處。一家大细、三五知已、情侶拍拖都想到郊野公園,又可以除一下口罩,彌補不能坐飛機外遊的心靈空缺。
製作《大自然大不同》等一系列香港本地生態紀錄片已兩年多,在郊野拍攝,遇到很多愛護大自然的香港人,特別碰到行山路過的山友,見我們拿著攝影器材企定定咁等,都好奇會問拍緊乜? 如果人唔太多,我們都會願意分享:「拍緊蟹,半陸棲蟹。」然後見他們很驚奇高山近溪的斜坡上,有紅噹噹蟹穴居,偶然出來找枯葉吃。這類山友行得山,大多對大自然愛護有加,問一大堆問題,欣賞一下就繼續他們的路程。
不過,在海邊拍攝就往往沒有那麽好的運氣了。特別是泥灘,同樣是拍蟹,我們所遭遇的卻很不一樣。
----- 廣告 Ad -----
不知甚麼原因,來到海邊的一家大細,很多似乎都不能只滿足於欣賞自然界的生物,而是要捕捉牠們,他們特別喜歡挖掘貝殼類,例如掘蜆,一桶一桶的滿載而歸,拿回去吃已是比較可以理解,但連帶被捉上來的海膽、海星則被放在雜草、沙土、路邊,白白無辜曬乾死掉,一堆一排,那豈不是作孽了嗎?
不明白,不明白,所以當製作第二輯《大自然大不同》時,導演黃遂心 Daphne 說想拍攝有關潮間帶,我是萬二分的支持。我們能夠觀察到彈塗魚非常活躍;寄居蟹爭吃表達大自然的循環,不浪費一隻死去的蝦;而最難得的是,我們竟然拍到俗稱「鬼蟹」的角眼沙蟹,這蟹眼部漲卜卜,非常可愛。牠雖然是蟹,其實牠們並不善於游水,好怕大浪,但又需要靠近浪邊的沙泥找吃,一見海浪快要到就快步避走,逃走之速度驚人,是難得一見的畫面。除此之外,節目片中對紅樹林的生態亦有細緻的描述;泥灘、海岸缐是海陸生物的聚居所,甚至是育嬰室,而牠們彼此的生存又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生存在海岸潮汐之間已經不容易,這些生物理應得到更多的尊重。
香港電台製作六集半小時生態紀錄片《大自然大不同2》,以生物的棲息地為主題,從潮汐間、山澗河溪、灌木林、次生林、復耕和棄耕的稻田,以及鬧市,微觀這裡生活的物種。節目由夫婦檔鄭子誠、劉倩怡靚聲旁述,6月27日起,逢星期日8pm在港台電視31播出。
----- 廣告 Ad -----
文:《大自然大不同2》監製 夏桂昌
圖: 香港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