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沒入過長洲,對大船的記憶僅餘船上售賣的公仔麵 (原來已成絕唱),沿途跟友人數着哪些島嶼將被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包圍,怎麼幾乎沒有例外似的 (其實長遠計劃還包括在長洲以南大規模填海)?大街摩肩擦踵,離開碼頭後左轉一直向北走 (若懂得走內街會繞少點路),就會到達北帝廟 (玉虛宮) 前的球場,別小看這裏,一年一度長洲太平清醮的包山正是搭建於此,不過今日既沒有包山,目的地當然不是這裏,而是山上的北眺亭。
在北帝廟旁的長者鄰舍中心側的小路開始上山,沿路不時有指往北眺亭的指示牌,首先到達長利公園,再沿石屎村徑緩緩上斜 (註: 沿路沒有街燈,請預留時間下山),不消一會就會途經基督教墳場頂部外圍,再走大概十分鐘就到達一分岔口,穿過那個有點像日式鳥居的牌坊左轉就是前往北眺亭的石級小徑,梯級盡頭就是北眺亭。(怎麼一段就寫完了……因為路程其實只是約莫一公里)
不少人說北眺亭位處長洲最高點 (約九十餘米高),不過翻查地圖,對面山頭的長洲導航站有少量地方稍稍高於一百米,姑勿論是否真的是最高點,亦無礙在北眺亭吹風看風景,在此可北望喜靈洲,東眺南丫島。循石級向北角咀方向下山,沿路景色不錯,途中有些開揚位置更可回望長洲中部狹長而平坦的連島沙洲,小徑在大石間穿過,而大石頂更有三角測量站 (3005.014) (又賣吓廣告先,呢張地圖好駛好用),地名倒是很漂亮,Coral Beach,閉起眼就是一片珊湖海,何奇美哉,但 Coral Beach 實情是哪裏呢? 不就是山腳那個東灣仔。
東灣仔幾年前一度聲名大噪,因為有艘貨輪在東灣仔以北的石灘擱淺,不少人紛紛入長洲拍攝破船,還記得那陣子攝影群組盡是破船影像,不過移除貨輪後東灣仔再次回復平靜。雖然可繼續下山前往東灣仔沙灘,不過為免滿鞋都是沙,折返北眺亭似乎會少點煩惱。回到牌坊的岔路口,若然不想走回頭路,其實可以走另一邊沿長北路、長貴路下山,不過實在有點遠,還是循原路返回北帝廟好了。
----- 廣告 Ad -----
當然山長水遠走入長洲不會單單為了北眺亭,而有睇開小弟廢文的朋友都應該深知短文絕非小弟的風格,以上只是前菜一碟 (實情是甜品,不過將次序倒轉了),是日行程主菜其實是長洲另一邊的景點,不,當然不是張保仔洞那麼容易給你估中。
沿山頂道西緩緩上山,似乎比想像中短和容易,終於來到長洲氣象站的核心外圍。話說年初得知天文台舉辦長洲氣象站導賞遊,機會難逢,立即報名,據說反應踴躍,還好托賴抽中。長洲氣象站建於山上,好處顯而易見,就是「顯而易見」,甫上岸已能在碼頭附近看到氣象站昔日用來懸掛風球的信號杆。氣象站位處仙人井附近,仙人井此地在嘉慶《新安縣志》卷四〈山水略·井泉〉已有記載:「仙人井,在長洲山麓,泉出石上,隆冬不竭,甘冽異常」[1],雖地名仍見於地圖,不知此井是否安在呢?大閘一開,滿地落葉的林蔭小徑初段散發着荒涼氣息,皆因此地早已成為自動氣象站,不再有天文台職員駐守。
----- 廣告 Ad -----
究竟長洲氣象站有甚麼特別之處吸引小弟長途跋涉入長洲一遊呢? 誠如在拙文《門庭冷落訊號山》 (輕推舊文 :p) 所言,訊號山上除了曾有時間球作報時之用,亦設有訊號杆以懸掛風球,縱然訊號塔的時間球早已不知所蹤,但今日仍可找到當年輔助懸掛風球的鐵絞車。早年通信不便,天文台依靠全港各個信號站以風球或燈號發佈風暴消息,惟電台、電視台廣播日漸普及,天文台遂陸續關閉信號站,而長洲信號站則是最後一個懸掛風球的信號站(自 2002 年元旦停止使用)。
「天文台現正懸掛十號風球」,年輕一代應未從電視新聞聽過 (不過其實他們還看電視的嗎?),皆因天文台2002年起不再懸掛實體「風球」(註: 澳門仍會懸掛風球)。話雖如此,打風之時,「風球」二字依舊掛在市民口邊,除了傳媒,鮮見有人跟隨天文台改口稱作「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始終實在累贅兼毫不順口。而相信各位對2018年的山竹仍然記憶猶新,若然山竹沒因掠過呂宋北部而減弱、若然當日遇上天文大潮,後果堪虞,(雖然或許仍然阻不了香港人返工的無比決心),但現實是還有人相信人定勝天,甚至還要逆天而行,我們真的汲取了教訓嗎?
2017年,適逢香港採用數字颱風信號一百周年,天文台在長洲氣象站開設展覽 (並不對外開放,僅不定期舉辦導賞團),介紹香港數字颱風信號系統演變。若對香港颱風信號歷史有興趣,可參閱文末參考資料。對上一次大變動已是1973年了,當時將 5 至 8 號信號(實際上僅代表風向不同) 統一為 8 號信號,以免市民誤會有強度之分,故此現在 3 號再升級就是8 號(另加上方向以作識別,如東南、東北)。
義工先在展覽室介紹長洲氣象站歷史 (展板內容),早年長洲位處飛機航道附近 (片一、片二),故五十年代在長洲設立航空氣象站,後在七十年代初遷至山頂道西現址。當時全日有職員輪流當值觀察天氣,並以無線電向啟德機場氣象所匯報,義工笑說若然有人忘了按時匯報,長洲警署就會受託派員上來一探究竟。信號站後來亦隨之遷至氣象站內,天井的信號杆就是用作懸掛風球,不過信號杆有時亦難敵強風而折斷,展覽室內亦有展出1971年長洲鄉事委員會發給天文台台長要求維修遭颱風露絲吹斷的信號杆的信函。
當年沒有衞星雲圖、超級電腦,風雲難測,加上社會基建落後,颱風正面襲港可以導致死傷枕藉,如老一輩定必難忘的溫黛,還有戰前諸多風災 (如1937 年導致過萬人死亡的丁丑風災)。講解員特別提到1971年8月颱風露絲襲港,行走港澳之間的佛山輪其時正在昂船洲錨泊,後來風浪扯斷錨鍊,佛山輪連同船員飄至竹篙灣附近的扒頭鼓翻沉,最後92名船員僅得四人生還,其餘均葬身怒海,後來有人在扒頭鼓立碑悼念。除此之外,長洲居民會在一年一度的盂蘭勝會的祭水幽儀式超渡海上亡靈,當中包括在海中放出一艘形似佛山輪的紙紮。
隨後在天井參觀風球實物 (尖沙咀 1881 Heritage 有展出複製品),初期整個黑色風球由鐵製成,再想到職員要抵住風吹雨打懸掛沉甸甸的風球,實在不易,後來則主要用帆布製成來以減輕重量,加上有電絞機輔助,工作稍為變得輕鬆點,而長洲信號站停止運作後,已將信號杆改裝以放置氣象觀測儀器。最後上天台參觀,長洲啞鈴地形盡收眼底,角度跟大家在Apps看到的長洲實時影像一樣,因為那個鏡頭正是裝在天台角落,可惜當日煙霞甚大,遠方一片朦朧,景色大打折扣。
參考資料
[1] 劉智鵬、劉蜀永 (2007).《新安縣志——香港史料選》.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 廣告 Ad -----
延伸閱讀
- Lui, W. H., Lee, T. C. & Shun, C. M. (2018). Evolution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System in Hong Kong since 1884 (Technical Note №109). Hong Kong Observatory.
- Wai, M. M.-K. (2004). The early 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systems in Hong Kong, 1841–1899. Hong Kong Meteorological Society Bulletin, 14, 49–81.
- Wai, M. M.-K. (2005). The 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System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of Hong Kong, 1900–1919. Hong Kong Meteorological Society Bulletin, 15, 3–31.
行程日期: 2019.01
全文以及更多照片,載於八十後的光怪陸離
Fitz連結: https://fitz.hk/?p=108404
Fitz Facebook專頁
門庭冷落訊號山
Fitz 行山 Hi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