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沙田坳道 – 麥理浩徑第五段 (沙田坳獅子亭 – 雞胸山) – 獅子山頂 – 麥理浩徑第五段 (九龍坳 – 筆架山 – 大埔道)
長度:約 10 公里
起點交通:綠色小巴 18M (黃大仙鐵路站 < > 沙田坳邨)、19M (鑽石山鐵路站 < > 沙田坳邨)
終點交通:九巴 72 號 (太和 < > 長沙灣) 、九巴 81 號 (禾輋 < > 佐敦),或續走麥理浩徑第六段
雨傘運動揭開序幕以來,獅子山頭接二連三被掛上巨型直幡,雄視香江的獅子山對不少人來說又多了一重意義,而不少人亦因此慕名而至,不過還望各位不要把垃圾棄置於山上。多年前有段日子每天都會拖着疲憊身軀乘巴士經過龍翔道,幸運坐在窗旁的話總會不由自主凝望着那別具氣質的獅子山,也許就是香港人對於獅子山的情意結吧。《獅子山下》一曲耳熟能詳,道出上一代香港人的拼搏精神:
「放開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一起去追
同舟人 誓相隨 無畏 更無懼
同處海角天邊 攜手踏平崎嶇
我地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
----- 廣告 Ad -----
不朽香江名句」
曾幾何時,在那個特殊的時空中,乘着經濟起飛以及中國經歷十年浩劫後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肯拼搏便有出頭天,但時至今日,窮人恩物亦要四百萬元,要頭上有片瓦要節衣約食供足三十年,荒謬至此,安居樂業談何容易?
又說遠了,人大了真的會變囉唆 (然後哼着譚校長的「歲月無聲消逝……」) 返回正題,話說去年十一月時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毅行者賽事的大日子,Eric 當然沒有參賽,不過正好趁着人山人海之際順行麥徑五、六段,兼遊獅子山頂,皆因聽聞附近一帶向來時有 II/ 山賊,故此一直未敢輕言踏足。
在黃大仙遠眺獅子山後,隨即乘小巴直抵沙田坳邨,免去一大段苦悶的長命斜。沿沙田坳道上山,碰到不少毅行者的支援隊伍,輾轉來到獅子亭,不少健兒坐在地上休息,屈指一算,至此也走了四段半左右吧,已經殊不簡單了。循麥徑五段登山,不消一會景觀已漸見開揚,雖山下盡是一片煙霞,還好抬頭仍見蔚藍晴空。一路上遇到不少參賽者,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一位總在我眼前出現,也算是緣份吧?
除了九龍半島的景色外,山徑有時會繞到山後,沙田一帶隨之呈現眼前,更隱約可見中大聯合書院的水塔,不過更遠處的船灣淡水湖主壩已幾乎消失在煙霞之中。在 M104 與 M105 標距柱之間,有明顯指示牌指向獅子山頂,距離僅 0.5 公里,不過千萬別小覻這 500 米,高程差達 120 米 (由 ~375 米上行至 495 米),設 3 米一層的話,即等同 40 層樓。山體陡斜,部分路段梯級高且窄,惟遊人絡繹不絕,接踵摩肩,還請互相忍讓。中途好些地方風景不錯,可以飽覽城門河谷,不妨停下順道小歇。
走了十分鐘後終汗流浹背的抵達獅子山頂,長長的 Wishlist 又可以刪除一行了。獅子山頂遊人眾多,如欲跟標高牌合照也要等好一會,極目遠眺,維港兩岸本應一覽無遺,可惜能見度着實太低了。細賞風景之時,耳邊傳來嗡嗡聲,然後就感覺到有隻蜜蜂在頭上降落,時而鑽進頭髮,時而在臉上爬來爬去,時而扯着頭髮採花蜜似的,可憐的 Eric 就如一尊石像般動彈不得,只好待牠爬得沒趣自行飛離,回想起來,今年好像與蜜蜂特別有緣,洗髮水換了好幾次也是如此吸引牠們,最後還是直接戴上帽子好了。
為免吸引更多狂蜂浪蝶,還是不宜久留,惟不諳附近山徑,終循原路急下梯級返回麥徑,下山又當是另一種體會,石級高窄,膝蓋先生,辛苦你們了。走着走着,又遇上那熟悉的號碼布了,看着他一拐一拐的,毅行者的毅力可不是說笑的。隨後再次走進林間,路旁好像有些軍事遺跡如座標石,然後回想起當年揚言固若金湯但最後卻不堪一擊的醉酒灣防線,而有傳日軍當年更從這些座標石得知大量有用資訊 (如守軍防禦工事位置)。雖然當局在 2005年沿麥徑五段設立戰地遺跡徑供遊人了解當年戰況,但不少遺跡早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是可惜。
其後可見明顯支路返回獅子山頂,而附近有一小亭名曰「風雨亭」,看着亭上楹聯:「此地有緣方可到,名山無福不能遊」,有緣至此,便細閱掛在一旁的《風雨亭記》,得知此亭始建於七十年代初,多年來為無數遊人遮風擋雨,惟屢遭劫難,終由有心人重建方成今貌。在風雨亭不遠處建有香港回歸紀念亭,附近有一木柱刻着「九龍坳 Kowloon Pass」,九龍坳位處昔日往來沙田與九龍的交通要道之上,時代進步,今天無須翻山越嶺,不消數分鐘即能穿梭兩地,山上可見連接紅隧以及獅隧的窩打老道依舊日夜川流不息,而當年寬闊的沙田海 (Tide Cove),早已消失於歷史洪流之中,只餘一條筆直狹長的城門河以及那一小片介乎沙田與馬鞍山中間的「沙田海」。
而九龍各處高樓林立,惟獨九龍塘一帶仍是低密度住宅區,一方面嚷着沒有土地要開發郊野公園,另一方面卻有大批土地作低密度發展,是何等諷刺?尚未善用其他土地之前,卻覷視郊野公園,誠如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先生所言,實乃思想的癌細胞,不得不加以提防。憶及會考中文範文《六國論》:「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續沿山徑登上筆架山,路旁掛有一橫額:「歡迎到達 5 號檢查站,已完成 55.3 公里繼續努力」,代表健兒已完成超過一半的賽程,若 Eric 能完成四份之一的路程已要酬神謝恩了。筆架山上建有雷達設施,據說明清時期更設有九龍墩台透過烽煙傳遞訊息,故此筆架山原稱煙墩山 (Beacon Hill),惟相信墩台已被毀。
隨後開始下山,瞄了遠方的大帽山數眼之後便轉入密林之中,沿梯級而下,走了大概兩公里後始能得見九龍水塘,亦漸聞車聲入耳,意味着行將走畢麥徑五段抵達大埔道,其後可上天橋橫過馬路續走麥徑六段,或在大埔道乘巴士返回市區。
原文及更多照片,載於八十後的光怪陸離。
更多:
大潭水務文物徑(上)
Eric其他文章
Fitz行山文章
----- 廣告 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