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熱愛郊遊,每年到訪郊野公園的人次多達一千多萬,可是,大量遊人為山野也帶來不少垃圾,目前的「自己垃圾 自己帶走」活動,由漁護署和民間組織合作,在減少垃圾方面有顯著的成果。然而,很多遊人行山時最常見的廢棄垃圾多數是飲品容器。
有見及此,香港遠足覓合團發起聯署,要求政府不止向玻璃樽徵費,更要為所有飲品容器,包括塑膠,玻璃,紙和金屬為密封容器出售的水或其他飲品,設立「回樽」制度。
九十後的年輕人也許不太清楚,以前在士多買玻璃樽裝飲品,飲完後,可以「回樽」,只要把玻璃樽還給士多,老闆便會退還五毫子。但隨著士多式微,按樽也隨之越來越少,幾乎成為香港人的「集體記憶」。
現時各種飲品容器回收率極低,玻璃樽回收率僅得10%,膠樽(PET)回收率只得14%,可見當中有不少都是被送到堆填區,棄置在郊野公園的各個山頭上、或隨海飄流。
聯署發起人指出,美國三藩市已經禁止銷售容量少於21安士的膠樽水。在美國有10個州已實行「回樽」計劃。在澳洲,南澳洲已實行相關計劃超過30年,最近被北領地和新南威爾士加入已宣布立法,2017年至少有15個國家正在積極實施容器按金退還方案,包括加拿大,瑞典,丹麥和斐濟。
近年的海灘清理垃圾行動,所做的垃圾調查發現,來自香港的塑膠飲品容器佔海灘垃圾七成之多,數量驚人。香港遠足覓合團的政策,是盡量減低使用的單次使用的瓶裝飲品,現已有一萬七千位成員熱烈響應,並示範如何可以在戶外負責任地享用飲品。加上許多民間組織付出時間去清理海岸垃圾,可見公眾已有參與減廢的準備。
仿效外國,擴大市民熟悉的「回樽」制度至所有飲品容器,既可鼓勵市民常常參與廢物回收,也可直接減少飲品容器流落至香港每個角落、減輕堆填區幾近爆滿的壓力,也能減少廢膠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傷害。請即簽名支持,實施「回樽」制度!
**簽名連結**
----- 廣告 Ad -----
更多:
Fitz.hk Facebook專頁
[一幅圖睇晒] 郊野垃圾分解時間
垃圾佬日記
清不盡的郊野垃圾
Fitz Hiking 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