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理浩徑東至西跨越香港100公里,大概每500米設一標距柱,為郊遊人士顯示位置及距離。標距柱上有一位青年背上行李的剪影,是出自香港已故雕塑家唐景森手筆。
麥理浩太高大了!
原來,前港督麥理浩於1979年展開這項工程之初,相關官員打算以麥理浩外型設計山徑標誌,但政府設計師唐景森力排眾議,認為西方人身型太高大不夠「貼地」,最後改用年輕人背上行李雙手放於膝上的剪影,成為沿用至今麥理浩徑標誌。
其後的港島徑、鳳凰徑與衛奕信徑,也源襲了一種行山剪影的設計。
----- 廣告 Ad -----
唐景森是政府公務員,曾擔任漁農處 (漁護署前身) 設計組負責人。他也為政府設計了郊野公園不少的標誌。例如燒烤地點、郊遊地點、露營地點的標誌。
唐景森是本地響負盛名的藝術家,推動香港藝術發展不遺餘力。他雖然自小身體殘障,要靠枴杖行動,但熱愛運動,也會到郊外旅行爬山。他於2008與世長辭,終年68歲。
----- 廣告 Ad -----
資料: 政府新聞處、Let’s Go Hiking、立場新聞、劉克襄
同場加映: 馬路路牌都有故事
這個「注意學童過路」路牌是英國人 Margaret Calvert 的剪影。
上世紀50年代,英國境內興建了第一批高速公路,當時使用以文字為主的路牌不適合在高速公路使用 (因為車速太快,司機無暇閱讀太多文字),英國政府就在藝術學校聘用幾位畢業生,重新設計全國的路牌。而 Margaret Calvert 正是其中一員。
她憶述要「生安白造」路牌甚為不易,又要構圖簡單,又要一望而生義。而上面這個「注意學童過路」,她就索性使用了自己及妹妹的剪影。
香港殖民地時代全面採用英國路牌系統,所以現今我們在香港可看到 Margaret Calvert 的設計了。
2010年《Top Gear》訪問 Margaret Calv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