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綠色專線小巴 33 號 / 村巴 NR941 (元朗泰豐街 < > 下白泥)
「地利」就是說拍攝地點的地理環境吧,白泥其實是一個頗大的區域,不同地點的景觀不盡相同,若不就天時、拍攝題材選一個合適地點,又可以說是鐵定失敗收場。拍攝當天去了三個較多人的地點,各具特色,下文將逐一介紹以供參考。
Site A,於良田坳一文中提到的「終點」左轉下斜稍行片刻,即可見右方沙灘。小心翼翼由馬路走到泥灘,中間有一小澗,有人放了一兩根竹作橋方便遊人,惟小澗頗闊,站在竹枝之上,左右搖晃,上下擺動,長長的竹枝於澗心下垂至水面,故此竹枝表面可能頗濕滑,稍有不慎,即「泥足深陷」,切記慎行。與其餘兩地相比,此處最接近垃圾堆填區,向西南遠望可見污泥處理設施,原址為中電曾咀煤灰湖的一部份,惟當日只穿透氣波鞋一雙,不宜步入泥灘,只好待在沙灘之上。耀目陽光、波光粼粼,寬闊泥灘、滿佈紋理,景色倒是不錯,不過按照當日太陽方位粗略推測,日落時分日面應在污泥處理廠附近,故此轉移陣地至 Site B 視察。
Site B,鴨仔坑泥灘,位於 Site A 15-20 分鐘路程之內,鴨仔坑波叔釣魚場對面,附近有一公廁。六年多前曾到此一遊,韶華如飛,重臨舊地,景物全非。沿靠溪旁小路朝海邊走,走過一段兩旁長滿雜草的小徑後即抵泥灘。與 Site A 一樣,小溪在泥灘中間穿過,而此處更是沒有竹橋,只能涉水而過。對岸有極為廣闊的沙灘,若無充足裝備,則是人生交叉點了,當年為了過河找更佳地點拍照,濕透鞋襪亦在所不惜 (最諷刺的是當年離開時發現有不用涉水的方法,惟該路現為私家路,已被封閉)。夏天時沙灘應有不少招潮蟹,行走灘上,請小心看路,無謂傷害無辜生物。不得不提,下白泥炎夏時蚊蟲頗多,請作好充足驅蟲準備。
當年泥灘上紅樹只有寥寥數株,大部份都在灘後的小湖中,當日所見,泥灘上已長了一大片紅樹林,蔚為奇觀。Site B 反射着金光的彎曲小溪是不錯的拍攝對象,而站在泥灘上總能找到你喜歡的景物,例如遠方的深圳灣公路大橋,彼岸的蛇口赤灣港,遊人的剪影,當然不得不提海中的蠔田。抵達之時,太陽忽然被一大片薄雲所遮蓋,看着水面倒影煞是有趣。由於當年曾在 Site B 拍了不少相,加上不欲渡溪,故此再次轉移陣地。
沿稔灣路繼續北行不足十分鐘內即抵 Site C,石壆旁邊即為泥灘,有人走下去泥灘拍攝,Eric 當然只待在路邊,如欲在泥灘上拍攝,可先用保鮮紙包着三腳架的「腳跟」,免得回家時花大量精力處理泥巴。此處最迷人之處為可由較高處看一大片泥灘,泥灘上有不少石塊、蠔田,由於剛好退潮,泥灘上仍有不少水窪,正好反射柔和陽光。此處亦可遠眺內伶仃島,對望彼岸繁華深圳蛇口。石塊在水窪的倒影與石塊本身相映成趣,天上雲彩在濕潤泥灘上的平滑倒影更為醉人,若能同時捕捉遊人剪影則效果更佳。在白泥拍日落不用爭先恐後,站在最前是沒有意思的,下白泥日落美景在於泥灘、蠔田,不只在夕陽本身,這些前景方是白泥夕陽之精粹。若然只在夕陽本身,何須山長水遠入白泥,而不只選一個交通方便、朝西沒有阻礙物的地方?退一步,自是海闊天空,放開眼界,動人美景自入眼簾。
至於「人和」,合適地點自然多人,如何善用路人甲乙丙作為作品的一部分倒是很考功夫,不過攝影技術方面,Eric 無謂班門弄斧了,適當調校色溫、感光度已能影下夕陽最美的一面。而往來白泥交通令人很頭痛,車多路窄,感謝當日義工協助維持交通秩序,亦請遊人不要隨便把車泊在路旁阻塞交通,耽誤村民歸家,根據義工之言,可將車駛至好姐釣魚場的免費泊車場。有遊人索性踩單車入白泥,倒是逍遙自在,不過須注意安全。由於交便不便,若想盡快上車返回市區,也許不得不放棄日落後的 Magic Hour,先行離去等車。當日決定徒步前往流浮山,天色漸暗,開着電筒上路,雖能省卻等車餵蚊的煎熬,惟路途漫長 (約 5 公里),有些路段須走在馬路之上,並不建議各位夜間這樣做 (沿途不少民居養有狗隻),免生危險。
原文及更多照片,載於八十後的光怪陸離
----- 廣告 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