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4日至9月5日於東京舉行的 Paralympic Games,官方中文網頁稱為「殘疾人奧運會」。香港、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普遍接受上述譯法,或簡稱「殘奧」。台灣稱之為「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帕運」) 。事實上,從殘奧會的發展上研究,亦很難判定哪個譯名較為正確。
Paralympic Games (或 Paralympics) 被公認源自1940年代: 二次大戰後大批軍人肢體傷殘,所以推廣殘障人士參與運動及恢復其活動能力,成為當時重要議題。專科醫生 Ludwig Guttmann 應英國政府要求開設復健中心,以運動幫助傷殘者康復。
1948年,史上第一個輪椅競賽於 Ludwig 開設的復健中心舉行。1952年,這項比賽成為一項國際賽事。到1960年第一屆 Paralympics 於羅馬舉行,有來自23個國家共400人參加。自此每四年舉辦一次。
1988年漢城奧運開始,Paralympics 都會於奧運會閉幕後幾星期內,於同一場地舉行。2020東京殘奧,將有4,400名運動員將參與20多個運動項目,總共頒發537面金牌。
----- 廣告 Ad -----
“Paralympics” 的意義
殘奧會的英文為 Paralympics,第二部份是取自奧運會的 “-lympics” ,不過第一部份 “Para” 更為重要兼有兩重意義:
- 來自英文「paraplegic」,即下半身有障礙。這說法源自1948年的輪椅賽及早期殘奧會,因大多數都由肢體傷殘運動員參加
- 源自希臘文的介詞 Para,即「在……旁邊」,平行 (parallel) 的意思。意謂與奧運會「平行」,於奧運會的基礎下舉辦一場由殘疾人參加的運動會
所以,無論叫「殘奧」還是「帕運」,Paralympics 並非次一級的奧運會,更加不是殘障人士的復健活動,健兒在運動場展現的,也是同一種奧運精神: 更高、更強、更遠。
資料: Olympics.com、《身障心無礙|沒有觀眾的奧運 :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