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要描繪激烈戰況,很多時都會將戰情「數字化」: 400米欄 Karsten Warholm 以46.78秒破封塵29年世界紀錄; 何詩蓓200米自由式比5年前進步了0.2秒; 「金家朗」身高1米93,身型成為致勝關鍵……
不過,東京奧運的三個高度,卻有著更深一層意義:
平衡木的1.2米
奧運體操賽平衡木銅獎得主,美國 Simone Biles,早前於體操團體賽因心理健康為理由,賽前放棄出賽。國家、國民,非但沒有怪責她不肯為國爭標,反而支持其決定。而整支美國隊,失卻這位奪標大熱門後,仍然笑著作賽。最後,Biles 於個人賽重拾信心,站上1.2米的平衡木上盡情發揮,取得一枚奧運銅牌。
----- 廣告 Ad -----
Biles 由棄賽到復出,告訴大家運動員是有血有肉,絕不是爭奪獎牌的機器。
滑板公園的1.5米
奧運滑板公園賽女子組是年輕人天下,金銀銅牌選手都不足20歲,平均身高大概1.5米 (目測)。賽前大熱英國 Sky Brown 最後一滑得第三。日本岡本碧優於最後一滑失敗,由第一跌至第四失卻獎牌,但其他國家選手爭相安慰岡本,並抬起她表示尊重與支持。
運動精神超越了國界,全人類都為這些小妮子感動。
跳高場上的2.37米
卡塔爾 Mutaz Essa Barshim 與意大利 Gianmarco Tamberi,一同以2.37米成績奪得奧運跳高金牌。大熱門 Barshim 放棄「加跳」機會,主動提出在田徑規例容許之下,放棄獨攬金牌機會,與對手兼相識11年好友 Tamberi,齊齊站上頒獎台最高一級,共享榮譽。
Barshim 的心胸、眼光,絕不止2.37米,這場比賽被西方媒體稱為「奧運最好的時刻」。
記得某評述員的金句:「紀錄是用來打破的」,運動場上的動人故事,卻會歷久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