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z > 運動 Sports > 奧運 Olympic > 香港運動員的結構性問題

伍家朗奧運首戰「黑衫」事件,除左上崗上線、無理取鬧外,更重要嘅係,伍家朗貴為香港首席羽毛球手、世界排名第九,以八號種子身份代表香港係全世界最大嘅運動舞台上獻技,竟然無贊助,連戰衣都要自己準備,自己拎去印字以符合國際奧委會的要求。百萬中挑一嘅伍家朗尚且如此,其他默默耕耘、寂寂無名嘅各項香港運動員更是如此,反映嘅係香港運動員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之前《鏗鏘集》其中一集【預備…再起步】,訪問左香港花式滾軸溜冰運動員蔡穎怡,點樣係疫情下繼續練習,點樣被場地職員趕走,點樣係落雨之後自己拖乾維園室外溜冰場上積水方可練習;點樣由買布開始一手一腳,去縫製出場出賽的戰衣;點樣係疫情下連教練收入都無埋,要靠車口罩維生;最可幸嘅就係身邊有佢媽媽全力支持佢繼續尋夢,係佢身邊幫佢拍片、拎嘢、支援唯一「工作人員」。從穎怡嘅故事就知伍家朗今日嘅事並唔係誇大其詞,每一日都係香港發生。

在香港,運動只屬手段,而非目的;只屬興趣,而非職業

二十至三十歲呢十年正正係運動員嘅黃金時期,同時亦都係香港人畢業後最努力工作搵工向上爬嘅十年。《男排女將》中蔣家瑜嘅角色,退役後從事保險從業員,就係一個好現實嘅寫照。運動員將自己最黃金的十年貢獻左畀自己心愛的運動,之後退役,驀然發現自己已經年屆「中年」,身邊朋輩都「撈」到中層,開展家庭,結婚生仔買樓。自己除左運動,沒有其他謀生技能,就只有靠累積嘅人脈,投身保險業。係香港,運動員嘅生涯並無連住黃金大道,亦都難怪香港嘅家長們一聽到仔女話要做「全職運動員」就嗤之以鼻。

《男排女將》劇照

吊詭嘅係,由細到大,負擔得到嘅家長都會極度鼓勵自己的仔女去學游水、跑步、跳舞、體操、空手道、跆拳道等等等等;但係到啲仔女真心愛上左某項運動,想發展成佢哋嘅事業嘅時候,就耍手拎頭,講句「做運動員無前途」。 從來係香港,「運動」係家長嘅心目中只係為仔女入讀名牌大學、中學、小學,以至幼稚園的入場券,為砌靚個 CV、面試嘅時候唔好被比下去嘅方法。從來只屬手段,而非目的;只係興趣,而非職業。係香港呢個咁高度商業化嘅城市,所有價值觀都被套上一個銀碼,而前特首,現任國家政協副主席都明言「運動沒有任何經濟貢獻」。運動員又點會被尊重?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呢個說話成日用嚟形容運動員嘅辛酸,其實呢個句說話太輕鬆,香港運動員最辛酸嘅一定唔係練習時嘅痛苦,而係父母苦口婆心嘅勸諫;朋友嘅冷嘲熱諷;身邊同學嘅飛黃騰達;三姑六婆嘅評頭品足;對未來對前途對銀行戶口嘅憂慮;同一啲無謂人上崗上線樂此不疲嘅批鬥。

職業運動員之所以叫「職業運動員」,就係因為運動員本身就係一份「全職工作」,只不過呢份工作並無得到相對嘅尊重同回報。以馬拉松為例,最低限度早晚一課, 動輒就係兩個鐘,跑前要熱身、跑後要舒緩、三十分鐘內要補充飲食,以免肌肉流失;除此之外,仲要學習、讀書、研究動作、技術、戰略、分析對手、見物理治療師、運動治療師,傷患時候要見醫生,諸如此類。仲有時間?休息呢?休息係運動員訓練嘅一部份,休息質素欠佳自然對成績大打折扣。

相比起嚟,頂級運動員講究科學化的訓練,高手爭分奪秒之間比拼嘅就係生活上嘅細節,外國運動員連作息、用餐、以至起居飲食的每個小節都由專人照顧,無微不至,運動員只需要專心訓練。加上有聯賽制度、廣告商等,運動員有價有市,整個風氣同結構迴然不同,整個運動產業鏈至少能夠做到經濟上嘅自給自足同給予運動員一條可見的出路。

係香港,運動員除左面對訓練問題,仲有生計問題,「學而優則教」成為大部份運動員嘅謀生出路,或者身兼數職成為SLASHER,教練、廣告、代言、model、送外賣、賣口罩無所不做。可是每一次舟車勞頓都會影響復原同休息,大陸、台灣、日本等鄰近地區都係亞洲人體質,佢哋嘅長跑手可以踏上國際舞台,香港就只有一個姚潔貞並非無因。

點樣 empower 香港運動員,係訓練之餘有謀生能力,解決經濟問題;點樣改變整個社會對運動只屬興趣、業餘嘅睇法,為運動創造經濟價值及商機,整合整個運動產業鏈,方可結構性地解決香港運動員面對嘅問題。

當林鄭特首表示今屆奧運有46名香港運動員出戰,為各屆之冠而感到驕傲時,煩請她多多實質支持本地運動員。 最後,還是聽伍家朗講個句,唔好專注香港運動員著咩衫,多啲專注運動員嘅表現;唔識嘅,就謙卑啲學習、鼓勵、拍掌,多一點認識,少一點謾罵,就係對香港運動員最大嘅鼓勵。諗一諗,除了四年一次的突然運動狂熱,我們這個社會還給予了本地運動員什麼?


文章為作者意見,不代表Fitz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