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越野跑因天氣惡劣釀成21死的悲劇震撼整個越野跑界,首席跑手梁晶更因此喪命,引來網絡熱議。首先,這起甘肅越野賽事件無論發生在哪個國家都是一場悲劇,如何從這個悲劇中學習,令大眾對越野跑這項運動有正面的認知和態度,正視這項運動當中的潛在的危險性;同時,亦不應因噎廢食,過猶不及,因為一場意外而對越野跑這項運動敬而遠之。
梁晶當年在 HK100 的違規事件已得到大會即時而妥善的處理,當日被取消資格已經是洽當而公允的做法。除此之外,梁晶是一名出色的越野跑手,在這方面並沒有異議,他在比賽中喪生無異是對整個越野跑界的一個損失。越野跑界只會因競爭而進步,不會因某人永遠缺席而得益。停留在謾罵或單純的情感發洩上,脫離理性的謾罵只會令自己變成同樣討厭的種群,並無半點得著。
跑手有否輕視比賽,「偷輕上陣」?
這場悲劇其中一個爭議點在於跑手們有否輕視高海拔的賽道,只以短褲短袖衫作賽,天氣驟變時因為失溫而喪生。 回歸事實,整場賽事的海拔界乎1500-2300米,不算太高; 100公里距離的賽道總攀升只有 3000米,相比之下,是一場攀升很少的百公里賽事 (毅行者麥理浩徑總攀升約4500米,TNF 100 總攀升達5500米),可跑性很高。對於高手們可謂「如履平地」,以梁晶這級數的跑手,100公里的賽事保守估計只需要約8-9小時 (視乎路況而定,或者更快) 就可以完成,在爭分奪秒的高手戰當中,保持輕身無可厚非。況且,賽事規則中只將保暖衣物列為「建議裝備」而非「必須裝備」,高手們沒有配備保暖衣物並沒有違規,所以將責任放諸跑手身上並不公允。相反大會以以往的賽事在夏天舉行氣溫炎熱而並未將保暖衣物列為「必須裝備 Mandatory gear」,忽略了山區息萬變的天氣變化,實在有疏忽之嫌。
退賽? 不退賽?
另一爭議點在於跑手會否過於堅持完成賽事而釀成慘劇。說點個人經歷,筆者亦經歷馬拉松或越野跑的惡劣天氣,如 2018 年 Boston Marathon 零下體感溫度在「黑雨」雨勢下逆「三號風球」強風作賽;在 UTMB 海拔3000米以上零下溫度隻手差點凍傷,所以只能說應付天氣變化本身就是越野跑不可缺少的一環。
但相比起來,這次甘肅越野跑的悲劇這些經歷只是「小巫見大巫」。回顧網上流傳的短片,當日是「極端天氣」,遠非「惡劣」所能形容,沙塵暴加上冰雹之烈,根本連路況都看不清楚 ,非身在其中之人不能想像,即使當時身穿防風保暖衣亦未必能逃過一劫。沒有選手可以在路上預計到前面有沙塵暴,跑手在比賽中都只有一個目標,就是盡快到達下一個CP,再決定繼續或是退賽。其實在路上,跑手的選擇不多。到情況惡劣至不可能再繼續時,身處無人之地,當時再想退賽經已太遲。
----- 廣告 Ad -----
2016年 HK100 「冰封大帽山」事件記憶猶新,當晚氣溫急降,大帽山山頂氣溫降至零下,加上潮濕及微雨導致上落大帽山頂的車道被「冰封」,跑手上落為艱,多人因路面太跣而跌倒受傷,無數人因失溫、輕傷、跌傷等被困大帽山頂。加上大量觀光人士駕車到大帽山頂趁機「賞冰」,導致道路嚴重擠塞,消防、救護車等無法抵山頂拯救,消防員被迫徒步上山營救被困人士。當日沒有人因此而喪命已屬萬幸,這個教訓要慎重記低。
放諸四海,惡劣天氣是舉辦越野賽的一大挑戰: 日本的「環富士山越野跑UTMF」亦多次因天氣惡劣被迫腰斬,大會因考量天氣因素,近年更將賽事更改到四月舉行,就是為了減低被天氣所影響的因素。越野跑界殿堂級賽事「環白朗峰越野跑 UTMB」更以天氣惡劣,溫差與海拔變化大而聞名,2010、2012、2017年賽事都因天氣惡劣而被迫縮短。
一個賽事的公信力建基於制度自信,而非獎金回贈,UTMB、UTMF 等賽事得到全球高度認證並非無因,大會作出腰斬或縮短賽事的決定一定會引來抨擊,但以人為本,以跑手安全為第一考量令大會果斷地作出不受歡迎的決定,這便是這些大賽的價值所在。
----- 廣告 Ad -----
最後,大自然是讓我們敬畏的存在,無論如何傑出的跑手、高手,都逃不過 mother nature 的一聲呼嘯,「人定勝天」從來都是偽命題,如何與大自然共存共榮方是人類的大課題。「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百年來最炎熱的五月天,或者這是我們應當反省反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