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帆船,大家都會第一時間只想到出海玩樂所駕駛的帆船遊艇,但很少人了解到帆船競賽運動性質的一面。在香港眾多精英運動員當中,一直有帆船選手默默耕耘努力,希望以最佳的狀態備戰國際賽,甚至登上奧運舞台,為香港爭光。
精英的帆船選手對體能有嚴格的要求和訓練,如果不需到外國作賽時,運動員一星期五天的早上都會於香港體育學院的健身房接受3小時的體能操練,務求將身體質素維持在最佳狀態。由滑浪風帆選手轉型成為精英帆船賽手的蔡穎姿 (Sandy) 就表示,帆船運動的訓練有別於之前風帆訓練,體能需求更大,相關操練更是頻繁。
起初她並不習慣,膝蓋不適勞損,但她明白自身最需要改善的地方之一就是體能。「不同的船種需要利用不同部位的力量,像我所駕駛的船 (女子49人級帆船) 所需要用到的是大腿和肩膊的肌肉,對比起以前玩滑浪風帆,現在需要做更多不同的動作令船急停,十分講求自身體能和靈活度。」
由滑浪風帆成為帆船賽手,除了體能成了挑戰以外,Sandy 也指出因為船種眾多的關係,有些項目,如她現在參與的49人級帆船般,是需要雙人作賽。而雙人作賽並不如旁人所想那麼容易,可以加快推進,而是比單人更講求溝通和技巧。「我跟我的拍檔 (Molly Highfield) 都不是參加團體項目出身,所以現在更需要學懂包容和互相幫助。」她笑言如果溝通得不好,會「翻船」。
----- 廣告 Ad -----
帆船運動的多樣性不止限於船種和項目劃分,由於它本身是要個戶外運動,受環境天氣所限制,風力強度、天氣和船手們形成了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每天早上,運動員完成了體能訓練後,便立刻趕至西貢的小棕林灣接受3至4小時的水上訓練,不論風力狀況,甚至滂沱大雨的情況底下,也會照樣出海練船。
天氣比對手更為考驗帆船選手的能耐。操航男子雷射型單人小艇的 Nicholas Bezy (Nick) 笑著憶述起自己一次難忘的比賽經驗,在2017年德國出戰他職業生涯首個帆船賽時,贏得首日賽事,但在之後的數輪賽事卻因為天氣變化,令他表現得不佳。「我贏得首日的比賽,但往後四日的天氣都刮著大風,那時我實力還不夠強應對,所以表現得很差。」但這次難忘的經驗令他更加加強訓練,以去應對強風環境。
雖然天氣和風力可為船手帶來壞影響,但負責駕駛女子雷射輻射型單人小艇的香港帆船選手 Stephanie Norton (Stephanie) 就說每天不能預測的天氣狀況反而是帆船最為有趣的地方。「帆船這個運動每一天都不樣。不一樣的風速和海浪情況令你無法預計每次出海的情況,所以每次駕駛的時候都是一次新的學習體驗。」
正正因為帆船運動的無常特質,令船手無論遇上什麼狀況,訓練比賽依然毫不間斷。因為只有透過不停熟習適應,才能更好好磨練出更好身手。Nick 表示,普通帆船手和精英帆船賽手的最大分別,就是在於精英帆船賽手能堅毅地每天準時認真出席操練特訓。在別人眼中,可能操航帆船要有強大天賦天份,但其實並無什麼秘訣,都是對運動的熱愛和投入。
----- 廣告 Ad -----
他們的熱愛和堅持背後,都懷著一個遠大的目標,就是登上奧運舞台的夢。Sandy、Nick 和 Stephanie 都直說接下來的重大目標就是能獲取來年奧運的資格。而 Nick 和 Stephanie 為了奧運席位,要在即將在亞布達比舉辦的亞洲帆船錦標賽當中獲得首名或次名的成績。從他們堅定態度和信心滿滿的表現,一切的努力、汗水和付出也是值得的,期望他們能獲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