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在官方網誌中表示,位於香港島,全長約60公里的「活力環島長廊」已駁通接近80%路段,進度超前。該項目源於《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旨在連接港島北岸海濱長廊及南區多條現有海濱及郊野步行徑,目標是在2027年底前駁通九成長廊,2031年完工。
最近駁通和開放的路段包括北角東岸板道 (西段)、大口環沙灣步行徑和堅尼地城加多近街海濱長廊。今年起亦會陸續駁通東岸板道 (東段)、南灣泳灘至舂磡角配水庫和鶴咀道至石澳泳灘的行山徑等。
現時尚未落實規劃的路段包括: 香港仔海濱至深灣碼頭徑、杏花邨至筲箕灣,以及南朗山至苗鍾徑的步行徑,當局希望在2031年可完工。

政府目標在2027年底前駁通九成(圖示橙色及淺藍色部份),而至今已駁通八成路段(即圖示橙色部份)。
五大主題路徑各具特色
環島長廊分為五段主題路徑,各有特色
----- 廣告 Ad -----
- 維港徑:讓市民走進維多利亞港的懷抱,體驗多元化海濱空間
- 夕霞徑:欣賞壯麗日落,沉醉於夕陽與晚霞交織的美景
- 漁怡徑:認識漁民生活,發掘香港漁業文化和歷史
- 晴沙徑:享受清新海風和海浪聲,漫步沙灘
- 綠悠徑:穿越綠樹繁茂郊野,探索大自然
環島長廊的整體設計圍繞三個主要概念。第一是「以人為本、社區共融」,讓遊人享受親水、近水、觀水的體驗;第二為「歷史文化及香港特色」,將香港島的歷史遺產、文化地標和特色景點連繫起來;第三是「發展與保育」,在規劃和設計時與相關部門、行山組織及環保團體協作,考慮以可持續山徑概念修築山徑。
首條郊野公園外手作步道行山徑
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師陳熳淇介紹,南灣泳灘至舂磡角配水庫一條長約1公里的行山徑,是全港第一條在郊野公園範圍外採用手作步道方式建造的行山徑。手作步道提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盡量採用現場天然物料,例如石頭、木材等,以人手方式修建行山徑,減少對自然環境和生態造成影響。
----- 廣告 Ad -----
引入數碼科技提升體驗
環島長廊沿途安裝了特別設計的指示牌,採用擴增實景技術 (AR),市民可透過掃描環島長廊標誌連結至相關網頁,了解項目最新資訊、路線建議、特色景點簡介和交通資訊等。沿途亦增設自拍裝置、休憩設施和長椅,方便市民拍照和休息。
土木工程拓展署亦展開了一系列宣傳及公眾參與活動,在社交媒體設立專頁,並會與旅遊事務署緊密合作,向旅客推廣環島長廊及周邊景點,致力落實「香港無處不旅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