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ICS 近年跑鞋策略明顯更重視「訓練鞋」與「比賽鞋」之間的連結。繼 Metaspeed 系列確立頂級競賽定位後,品牌也積極推出更多過渡型與日常訓練用鞋,讓跑者在不同強度與週期中都有合適選擇。新推出的 Sonicblast 與 Megablast,便可視為 Magic Speed 與 Superblast 的延伸與進化版本。

筆者在全馬訓練計劃最後一個月,幾乎都以這兩款鞋輪流上陣 ── 其中 Sonicblast 是速度課的主力鞋,負責進行各類間歇與 Tempo 課。這雙鞋的結構設計與腳感表現,顯示出 ASICS 在訓練鞋市場上正試圖尋找一種更高效、更穩定的中間定位。
Sonicblast 採用與 Megablast 相同的雙層中底結構。上層使用由 ATPU 製造的 FF TURBO² 泡棉 — 這正是頂級比賽鞋 Metaspeed Tokyo 所使用的高回彈材料。下層則是 FF Blast Max 泡棉,與 Novablast 相同配方,負責提供緩衝與穩定性。
第一次上腳,FF TURBO² 的彈力相當明顯,但由於中底內嵌一塊全掌 TPU 推進板,整體腳感比 Megablast 更硬挺。
不同於碳板那種明顯的「向前」推進感,TPU 板 (中間白色) 提供的是更自然的穩定,尤其在連續數公里的 Tempo 跑中,推進力不突兀,卻能有效維持節奏。

雖然官方資料未提及細節,但筆者推測 TPU 板在前掌部分略向兩側延伸,協助穩定落地,這對於厚達 38mm 的前掌結構來說相當重要 — 畢竟這樣的堆疊高度若缺乏結構支撐,容易產生不穩定感。

鞋面採用 Jacquard 編織布,輕盈、貼腳、具一定彈性。透氣度與一般工程網布相若,但在中足包覆上更緊實。

鞋楦比一般 ASICS 稍窄,鞋長則偏長,但整體仍屬於 True to Size 範圍。

鞋舌採薄身設計,並加入透氣孔,與賽鞋風格相似。

----- 廣告 Ad -----
後跟結構偏硬,內側有薄棉襯墊避免摩擦;整體包腳性與傳統 ASICS 跑鞋一致優秀。

值得一提的是,鞋領位置略低,對腳踝的包覆感相對減少,因此筆者建議綁上最後一排鞋孔以加強鎖定。調整後,穩定性顯著提升。

前掌區橡膠覆蓋充足,提供良好的抓地力與穩定性。後踭部分橡膠略少,並有一段泡棉外露,長期使用下或會出現輕微磨耗。而在濕地路面上依然有不錯的抓地表現。

筆者以 Sonicblast 完成多次 800m / 1K / 1 mile 間歇跑(配速約半馬至閾值配速),之後接續 M pace Tempo 的複合訓練。最長在一場全程以 M pace 進行的 Half Marathon 賽事中,也著用了這雙鞋。

整體感受是:Sonicblast 並非「柔軟取向」的 Blast 系列成員。它的腳感更穩、更紮實,後跟偏硬,慢跑時甚至略顯生硬。唯有當配速提升至中速或 M pace 以上時,中底回彈與 TPU 板的協作才真正發揮威力。

Sonicblast 的推進力不算強烈,但能穩定中底結構,讓步頻自然提升。由於前掌厚度達 38mm,快速間歇時反應稍慢,缺乏「一踩即彈」的即時感,因此並不適合極高速的 Interval。

若要為 Sonicblast 下個明確定位,它最適合距離 5K–21K、配速介於 Marathon pace 到 Half Marathon pace 的訓練。它提供的是一種「可持續的穩定推進」,而非短距離爆發力。對需要模擬比賽節奏、進行長距離 Tempo 的跑者來說,是理想的中高強度訓練鞋選擇。

ASICS Sonicblast 並非追求極致彈力或競速表現的鞋款,而是一雙為現實訓練設計 的穩定型速度鞋。它不能像 Magic Speed 4 般用來做競速鞋,但填補了 Superblast 的「過軟」與 Magic Speed 4 的「過競賽」之間的空隙。
當然,對非精英跑者而言,是否需要「全配陣容」——
Magic Speed 應付 Interval、Sonicblast 跑 Tempo、Superblast 對應 M pace、Megablast 跑 10K 或半馬配速的 Long Run、再加上 Novablast 做 LSD —— 這就要看你家裡的鞋櫃還夠不夠位置了。
用途 : 配速跑訓練鞋
內旋 : 正常
中底:FF Blast Max & FF Turbo² foams
重量 : 261g
足跟差: 8 mm (46 / 38 mm)
足碼
售價: HK$1,290

----- 廣告 A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