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弟遇上兩個難題,一就是有網友問我甚麼人比較容易患上腰背痛? 這問題簡單得來有點深度。這一刻,我腦海中出現了無數臨床治療過腰背痛症人士的影像。這些既是可以回答這網友的答案,但又未必是他想要的答案。何解? 全因「同病異治」,每個人的身體質素、生活及運動習慣、動作模式,另對生活壓力的認知或個人承受力和情緒反應等也不一樣。要回答導致腰背痛的成因自然有別,所以「倒模式」的治療方法未必能根治「痛的根源」。我唯一肯定的一句就是:「有腰骨的人,一定有機會腰痛!」
難題二就是有新來求診的朋友以半唏噓和絕望的語氣説:「我已經試盡所有方法,針灸、物理治療、拉筋、練力、跌打、推拿、按摩和中西藥都好像不大奏效。這次應該是我最後一次試物理治療了! 若無效,就算了吧!」聽到這裡,我心中不禁想他對「所有」的定義是什麼? 每當人說嘗試過所有方法的時候,這只是他所認知的「所有」,「所有」以外,有「還有」及「另有」。我有責任告訴他,在這情況下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只是他未找到他合適的方向和方法吧!
在此衍生了深層次的思考,之前提及的「所有」方法是否有效針對他的狀況? 他所採用的「所有方法」是建基於甚麼準則來選擇? 再大膽一問,評估的結果是否真的能「查找不足」反映真實情況? 站於患者而言,他究竟願意付出多少呢? 我説的不只是時間和金錢,而是他對新治療概念的認知、開放和接受程度,及是否願意從「被動式治療」走向「主動式復康練習」?
若以小弟所提倡的三大治療概念:「鬆筋、復位、穩固」,大多數的「被動式治療」主要針對「鬆筋和復位」,當痛楚得以舒緩和「行得走得」後,很多患者便以為痊愈而忘記了進行「主動式復康練習」作「穏固」。這也令他們走進了「翻發」的無限輪迴! 那麼,這是「被動式治療」沒有效果,抑或根本是治療療程還未完成?
----- 廣告 Ad -----
若要有效處理任何關節痛症,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身體。包括:
1. 骨架結構 (structural alignment) 是否完整並在中立位置?
2. 肌筋膜的彈性和伸延度是否足夠?
3. 關節的活動度 (joint mobility) 是否正常,既不可以超活動度 (hyper mobile),也不能活動度不足 (hypo mobile)?
4. 關節的靜態和動態的穏定性是否足夠?這牽涉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on) 、關節協調、肌肉活躍度和肌力肌耐力。
從以上四個方向「查找不足」才能為你度身訂造,你專屬的復康療程。
我嘗試在這篇文章把腰痛成因和相關運動以短片形式表達,看看能否令大家有更深認識!
----- 廣告 Ad -----
有疑問,可電郵給我! email: [email protected]
Calson Leung (MSc., BSc., CSCS)
Registered physiotherapist, Certified Strength & Conditioning Specialist
Calson Leung 關節SIR Facebook 專頁
場地提供: Connect Fitness & Physiotherapy
Fitz連結: https://fitz.hk/?p=1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