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入夏季,媒體不時有戶外「中暑」的新聞。事實上,在高溫下導致的身體問題,除了中暑外,還有熱衰竭,兩者都威脅生命安全。夏天從事戶外活動,無論行山、跑步,甚至游水,都要注意上述兩種情況。
那我們應該怎樣判別「熱衰竭」及「中暑」? 簡單來說,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汗」: 中暑是「無法出汗」,熱衰竭是「出汗過多」;同時亦可以用面色及脈搏強弱來輔助分辨。請緊記,處理過程一定要記得: 中暑要「抬高頭」,熱衰竭要「抬高腿」。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
身體過熱而大量出汗,流失水份和電解質,導致周邊血液循環不足。
成因 | - 長時間流汗,流失鹽份和水份 - 體能消耗過度,身體無法補充 |
徵狀 | - 頭痛、暈眩、噁心、嘔吐 - 臉色蒼白、皮膚多汗及濕冷 - 體溫正常或偏低,≦ 攝氏39度 - 脈搏急促而微弱 - 神智不清甚至暈倒 |
處理 | - 把傷者移至陰涼處 - 讓患者躺下,承高雙腳,增加血液流向腦部 - 檢查反應,若傷者清醒,補充水及鹽份(如電解質飲品) - 盡快降溫,鬆解衣物,用扇撥涼,用溫水濕毛巾抹身 - 如有需要,立即送院治理 - 如不省人事,置患者復原臥式 - 如無呼吸脈搏,施行心肺復甦 |
中暑 Heat stroke
長時間在濕熱的環境下,人體調節體溫機制失衡,無法透過流汗揮發熱能引致體溫升高,最終可導致腦部和器官受損。
成因 | - 天氣熱,溫度、濕度高 - 連續運動,熱度無法散發,體內過熱 |
徵狀 | - 頭痛、暈眩、疲倦 - 面紅、皮膚乾熱、排汗困難 - 體溫高,≧ 攝氏40度 - 脈搏急促,強而有力 - 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
處理 | - 把傷者移至陰涼處 - 讓患者以半坐姿勢休息(頭部加以支撐)或躺下; 如不省人事,置患者復原臥式 - 脫去患者外衣 - 在傷者頸、腋窩及腹股溝兩旁放置濕毛巾 - 安全情況下,可考慮將傷者浸於湖泊溪水中散熱 - 繼續處理至回復正常體溫 - 檢查呼吸、脈搏及清醒度 - 若傷者發抖,應放緩降溫舉動 - 如有需要,立即送院治理 |
預防熱衰竭及中暑
- 避免長時間在高溫下運動或工作
- 多喝開水或運動飲料
- 穿淺色而寬鬆之透氣衣物
- 戴闊邊帽遮陰
另外,如在高溫下大量流汗,亦可導致熱痙攣 (Heat cramps),身體因流失大量的鹽份和水分造成的肌肉的抽筋或痙攣現象,情況嚴重會引起呼吸肌肉的抽筋,導致呼吸困難,嚴重可導致死亡。所以,戶外活動時,必須要定時補充水份,令身體降溫。
資料來源: 衛生署、香港紅十字會、St.John Ambulance、山藝讀本、華人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