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珊瑚、黑珊瑚及柳珊瑚群落 圖: 漁護署
西貢橋咀和東心淇珊瑚遭受蹂躪,被浮潛客當做石頭在上面行走,社會一片討伐聲音。網上有人提出 #珊瑚是生物不是石頭,呼籲大家關注本港的珊瑚及海洋生態。漁護署職員亦呼籲「protect the 珊瑚」。香港水域生態雖然不如熱帶地區聞名,卻擁有超過84種石珊瑚和20多種軟珊瑚,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值得香港人加深認識。
珊瑚不是石頭
- 真實身份: 珊瑚屬於動物界,與海葵和水母是近親,屬於刺胞動物門 (Cnidaria)。牠們的身體是由許多微小的珊瑚蟲 (Polyps) 組成。

肉質扁腦珊瑚 圖: 漁護署
珊瑚是「海底建築師」
- 生態功能: 香港常見的石珊瑚(或稱造礁珊瑚)會從海水中提取鈣質,分泌出堅硬的碳酸鈣骨骼。這些骨骼經年累月累積,構建出龐大的珊瑚礁結構。
生存靠「蟲黃藻」提供食物
- 共生關係: 珊瑚體內與一種名為蟲黃藻(Zooxanthellae)的微小藻類共生。蟲黃藻透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90%以上所需的能量和養分。

鹿角珊瑚 圖: 漁護署
----- 廣告 Ad -----
生長速度極為緩慢
- 成長不易: 大多數造礁珊瑚的生長非常緩慢,每年通常只生長數毫米至幾厘米。人類用腳踩一下,可能瞬間破壞珊瑚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長成果。
香港珊瑚集中在東部水域
- 分佈熱點: 香港西部水域為珠江口,東部的水質較清澈、鹽度穩定且受珠江沖刷影響較小,香港大部分珊瑚群落集中在東部和東北部,如海下灣、東平洲、大灘海等。
珊瑚礁是「海洋的生命線」
- 生態重要性: 珊瑚礁結構複雜,是不少海洋生物的安居、避險和育兒基地。牠們只覆蓋不足1%的海洋面積,卻是全球四分之一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在香港,魚類(如笛鯛)、甲殼類(如螃蟹)和各種海參、海螺等都依賴珊瑚礁作為躲避捕食者、覓食和繁殖的關鍵場所,支撐著整個海洋食物鏈。

翼形薔薇珊瑚 圖: 漁護署
珊瑚礁是天然防波堤
- 保護海岸線: 珊瑚礁堅固且多孔的結構能有效吸收海浪能量,減輕颱風、海嘯和風暴潮對海岸線、沙灘及沿海基建的沖刷和破壞。
珊瑚的海洋生態的警鐘
- 監測海洋環境: 當海水溫度過高、水質嚴重污染或沉積物過多時,珊瑚會因壓力將體內的蟲黃藻排出。這導致珊瑚失去色彩並變白,稱為「白化」,持續白化會導致珊瑚死亡。環境學家可憑藉珊瑚的狀態,去了解海洋生態變化。

棘穗軟珊瑚 圖: 漁護署
請謹記:你腳下踩的不是石頭,在珊瑚礁進行浮潛或水上活動時,必須嚴守「不接觸、不站立、不留痕跡」的原則,保護這個珍貴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