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80%地土都是郊野或綠化地區,行山徑可說是「總有一條喺左近」。行山不一定要上蚺蛇尖登頂,或走一轉「環湖出咀摸鬼手」,Fitz 一直以來推薦大家多行藏於民間的行山徑,既免卻舟車勞頓,減少交通負荷,也可以認識自己社區,甚至可減少行山意外 (行山人士會較熟悉自己社區位置及方向)。
保育團體 Parks and Trails 及 WYNG 基金會,早前就統計10條後山小徑人流,選出最受歡迎的「屋企後山」,以顯示這些小徑對社區的價值,引起社會及政府對後山議題的關注。
10條「屋企後山」小徑
- 將軍澳「鴨仔山、蓮苑徑及寶坑徑」
- 鑽石山「斧山」
- 佐敦谷「沈雲山及平山」
- 粉嶺「蝴蝶山」
- 深水埗「窩仔山(主教山)及嘉頓山」
- 荃灣「芙蓉山」
- 沙田「道風山」
- 屯門「屯門徑」
- 銅鑼灣「金督馳馬徑及柏架山下引水道」
- 堅尼地城「摩星嶺」
粉嶺蝴蝶山平日有1,200人上山
團體在這些山徑出入口安裝感應器統計人數,發現10條行山徑平均每日上山人數多達400至500人,分析後發現:
- 人數最高為粉嶺蝴蝶山,平日遊客可多達1,200人,周末可達1,500人
- 深水埗嘉頓山黃昏時最受歡迎,估計遊客去觀賞日落
- 「屋企後山」遊客主要為本區居民
- 「屋企後山」使用率以每朝九時最高
- 「屋企後山」遊客逗留1至2小時
- 「屋企後山」遊客人數不受季節及天氣影響,遊客全年維持一貫水平
- 「屋企後山」平日及周末的使用量分別不大。
團體倡「領養小徑」
「屋企後山」雖受居民歡迎,不過一直受政府當局忽視,部份山徑連官方名稱也沒有,亦沒有在地圖標示,山徑入口缺乏路牌,當局亦對山徑的違法開墾、人工建築視而不見,有些山徑亦因日久失修而危及行山人士安全。
----- 廣告 Ad -----
團體強調,「屋企後山」肩負社區康樂、宗教文化及保育綠化功能,十分需要制訂嚴謹政策,保護這些市民重要設施。他們提出「領養小徑」概念,由政府與社區團體合作管理,以令山徑得到更完善的保養。
當然最重要一步,就是要大家愛護這些自然賦予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