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已經很努力在週末用 LSD 打下耐力基礎,平日晚上跑 Tempo 提升乳酸閾值,再用 Interval 刺激最大攝氧量 (VO2MAX)。你的訓練課表看起來已經無懈可擊,但成績及表現卻常遇到瓶頸,甚至開始被一些疼痛和受傷困擾,尤其在小腿位置。但為了開心地迎接跑季,這時,你該思考的是:「在『跑步』之外,我還能做什麼?」
真正的跑步表現,是一個由科學及系統化的跑步課表、身體恢復、與體能訓練組成的「鐵三角」。許多人都只專注在第一點,卻忽略了後兩者才是突破瓶頸、遠離傷病的隱藏關鍵。
關鍵一:聰明的身體恢復
訓練是對身體的破壞,而「恢復」才是你變強的時刻。
建議一:跑後黃金10分鐘進行「動態恢復」
剛結束 Tempo 或 Interval 這類高強度訓練後,你的神經系統與肌肉都處於高度疲勞但亢奮的狀態。此時進行劇烈的「靜態拉筋」,如同去拉扯一條已經緊繃的橡皮筋,對實質恢復幫助有限。
相反,優先進行「動態恢復」。用5-10分鐘的快走或輕鬆慢跑,搭配動態伸展,更能促進血液循環,帶走代謝廢物,輸送修復營養;亦能安撫神經系統,幫助身體從「戰鬥模式」(交感神經)平穩過渡到「休息模式」(副交感神經)。
建議二:睡前黃金10分鐘進行「靜態伸展」
當身體已經完全平靜,特別是經過一整天的活動或晚間休息時,神經系統已趨於放鬆。在床上或瑜珈墊上進行溫和的靜態伸展,能有效啟動副交感神經,帶來深度身心放鬆,大幅提升睡眠品質,而睡眠,是身體進行修復與超量恢復的黃金時期。

關鍵二:系統化肌力及體能訓練
「體能訓練」打造身體基礎,是讓你跑得更快、更遠、且不受傷的關鍵。
優點一:提升跑步經濟性
讓你「省油」地跑,讓你用更少的能量跑同樣的速度。更強壯的肌肉(如臀肌、腿後側肌群)和結締組織,能像彈簧一樣更有效地儲存與釋放「彈性能量」。每一步的落地,都會轉化為向前推進的動力,而不是被鬆散的身體結構吸收掉。這能讓你在馬拉松後段寶貴的「節省每一分能量」。
優點二:預防運動受傷
讓身體承受訓練,而不是被訓練破壞。跑步是重複性極高的運動。肌肉不平衡(如大腿前側太緊、臀部太弱)會導致代償,壓力最終轉移到關節 (膝、踝、髖) 和軟組織 (如ITB髂脛束、脛骨後肌),引發受傷與痛楚。體能訓練能矯正這些不平衡,建立一個堅韌的身體架構。
優點三:防止後段跑姿崩壞
每一步都更有力,跑姿更穩定。核心肌群和臀部肌群是跑步的「發動機」和「穩定器」。它們強壯,才能保證你在LSD後段疲勞時,跑姿不會崩解,技術動作不會變形,從而維持效率與安全。

----- 廣告 Ad -----
總結:建構你的跑步「鐵三角」
跑步課表 → 提供進步的「刺激」。
身體恢復 → 確保身體能「超量恢復」,變得更強。
體能訓練 → 支撐身體基礎,並將訓練效果最大化,轉化為實質的運動表現。
你只做課表和恢復,但缺乏體能,你可能會缺乏基礎,常遇瓶頸。
你只做課表和體能,但恢復很差,你會面臨過度刺激,容易受傷。
你只做恢復和體能,但沒有課表,你將缺乏專項訓練,無法進步。
下次當你為成績卡關而苦惱時,請先別急著增加跑量或強度。回過頭來檢視這個「鐵三角」。記住,跑步不只是雙腿的運動。它是一項全身性的、需要智慧的工程。從今天開始,不只關心你跑了多遠,更關心你如何恢復,以及你為跑步打造了什麼樣的身體!
文章提供:劉哲良先生(Elvis)
香港運動治療師總會註冊運動治療師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 廣告 A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