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莊原訂4月13日舉辦全球首場「人形機械人」半馬拉松賽事,人類與機械人首次在同一賽道上同步起跑。不過,賽會最新宣佈受大風和降溫天氣影響,賽事延期至4月19日舉辦。
活動吸引超過三萬名人類跑者報名參加,並有來自全國及海外的23支人形機械人開發團隊報名參賽。為保障人機安全,主辦方將人類與機械人賽道以物理屏障分隔,並制定不同的比賽規則與完成時間標準。
23支機械人隊伍參與
賽事雖然延期,但機械人已在日前進行過實地測試。當中包括北京一個團隊開發的「天工」機械人,機械人身高約 1.8 米,步幅較長,但在完成約6公里後左腳踝連接處斷裂,需由替補機械人接力完成,總測試時間約為2小時52分。
----- 廣告 Ad -----
另一部來自北京的人形機械人則以靈活著稱,身高約1.2米,具備「自主導航與避障」功能,並能模仿孩童奔跑動作。亦有部由上海公司創作的機械人,以足底結構對不同坡度與長距離的適應性為重點,表示仍需優化控制演算法。
最高時速12公里
主辦活動的代表指出,作為全球首創賽事,組織與參賽團隊均面臨挑戰。部分機械人已升級至最高時速12公里,並加裝減震裝置與定制跑鞋,以應對戶外環境對穩定性與續航的要求。
他們發現,戶外賽道的複雜環境對機械人的散熱效率、電池續航與關節協調構成壓力,並考驗核心控制系統的成熟度。為應對長距離行走與能耗需求,主辦方設置7個補給站,並劃分為三大功能區:
- 電池更換區:由專屬技術團隊進行快速換電,平均每次僅需數分鐘
- 安全檢查區:檢視機械人零件狀況與運行穩定性
- 輔助工具補給區:提供必要維修工具與應急支援
- 補給站設計參考 F1 賽車進站模式,提升效率與安全性
正式比賽將以完成時間、穩定性、節能表現與換電次數等作為評分依據。儘管目前人形機械人尚未具備與人類競爭的能力,但業界普遍視本次活動為開發有關技術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