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去看了電影 《破風》 的優先場,劇情節奏明快,場面浩大,緊張刺激~!
沒有讓我這位久未入場的觀眾失望。
小妹在此不便詳細討論劇情,以免失掉大家的雅興,還是留待各位自行觀賞。但請容討論一下觀賞後所感所得吧~!
單車對我而言只是個假日休閒的運動,膽小怕死又不敢踏得太快…. 更勿論那高身底頭的單車,連騎上去都會怕…. 所以對單車運動所知的非常有限,今次電影也增加了不少有關知識。(小妹只憑觀後記憶去寫,如有錯誤,請多多包涵,不吝指教。)
記得在馬拉松訓練時,教練有提及在中途要盡量在其他跑手後面跑,減底風阻耗損的體力。單車的速度比馬拉松要快上好多倍,那減底風阻影響就更為重要。
電影片名為 <破風>是指單車比賽中破風手,破風手是為衝線手解決風阻問題,令其可保留實力至最後衝線的一員。而隊伍中尚有其他不同功能的成員,例如water boy就是負責補給供水予隊友。
----- 廣告 Ad -----
如果破風手要為最後拼盡的衝線手走在前面破風,那他的速度及體能也要旗鼓相當才能讓衝線手發揮水準,太快太慢也不可。但可惜的是….. 冠軍只有一個,只有勝出的衝線手才有機會上台捧盃,那無名英雄只可在台下送上讚嘆。問題來了….. 假若破風手有著為衝線手開路擋風的實力,那他會甘心一直當此角色嗎?
運動比賽,畢竟是個競爭的世界….. 有實力的,誰不想把獎盃抱在胸懷,接受眾人歡呼?如電影特輯中,導演林超賢所講 — 每一個衝線手都希望擁有一個好的破風手,希望擁有那麼一個為自己全心付出的好拍檔。
付出 — 會是 <破風>想要圍繞的主題。
在看電影的時候,突然想起一位馬拉松前輩跟我講的一番說話 :
他說,在一次馬拉松比賽中,在過了40公里後看到有一名跑手在抽筋,滿步蹣跚地在勉強前行。當下,他走上前去鼓勵那名抽筋的跑手,並跟他一同走到終點。
----- 廣告 Ad -----
因為他覺得,如果沒有人幫忙鼓勵,那段路會走得非常艱難。有時候,比賽成績也不需要太過緊張,助人為樂。
那令我非常深刻,不時都會回想起,作為業餘馬拉松參賽者的我,那種心態最為合適。無論在比賽,或投放人生中不同範疇中,我們時刻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人是團體生活的,有時候協助別人,有時候必須依賴他人輔助,有時候並肩作戰,位置角色功能不停轉換。
然而,我們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扮演該角色,是否去付出或接受。
是否有足夠視野心胸去欣賞自己及他人,在某一特定時刻場合跟他人協調或是當仁不讓,是要不斷學習的課題。
希望自己能不斷經歷及學習,能遇上大家,我是幸運的。感謝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