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健身室雖然無奈關閉,然而我們都可把握時間增值知識。以下分享設計重量訓練計劃 (Program Design) 時需注意的七大考慮,希望有助大家為未來復操做更好準備:
1. 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
- 評估專項運動的需要及特性,例如動作肌群、生理目標和受傷風險分析等
- 評估運動員的訓練背景,例如水平和傷患歷史、體能測試成績,以及周期性訓練目標等
2. 動作選擇 (Exercise Selection)
- 可針對運動項目的動作模式 (movement pattern) 或主要參與肌群作安排,以符合專項特殊性,促進效果轉移
- 可分為核心動作 (core exercise,牽涉多關節、大肌群) 和輔助動作 (assistance exercise,多動用單關節、小肌群)
- 其他考慮因素包括: 肌肉平衡、訓練者的技術水平、可用設備和時間限制等
3. 訓練頻率 (Frequency)
- 泛指一星期所能進行訓練的次數
- 訓練頻率較高者可採用「分部法」(split routine),把不同肌群分開日子鍛練
- 其他影響因素: 賽季階段 (如季中多強調專項技術練習和比賽,阻力訓練頻率較低)、需配合其他類型訓練 (例如有氧、速度、敏捷增強式訓練等)
4. 動作次序 (Exercise Order)
- 基於運動員能以正確技術、最大力量,並有足夠休息時間來保證動作品質
- 常見為先進行爆發性訓練 (如奧林匹克舉重和增強式訓練),再進行其他核心 (大肌群) 及輔助動作 (小肌群)
- 其他技巧包括: 上半身與下半身動作交替、「推」和「拉」動作交替、超級組 (superset) 和複合組 (compound set) 等
5. 負荷和重複次數 (Load and Reps)
- 視乎訓練目標 (如針對肌力、肌肥大、肌耐力和爆發力)
- 如針對最大肌力,建議的負荷越重 (>85% 1RM),重複次數越少 (<6下)
- 當決定訓練目標後,可透過直接或間接檢測1RM (一下最大能舉起的重量),來設定% 1RM/多RM的重量所需
6. 訓練量 (Training Volume)
- 常見的負荷量表達: 組數 (sets) x 重複次數 (reps) x 每下重量 (weight)
- 重量和重複次數視乎訓練目標 (見上)
- 組數方面,初學者可採用一組或兩組,當熟習後可逐漸增加至3-4組不等
7. 休息時間(Rest Periods)
- 指兩組之間和訓練動作間的休息
- 可依照訓練目標和特殊性而設定,例如最大肌力和爆發力訓練的休息時間通常會較長 (2-5分鐘不等),肌耐力訓練則較短 (30-60秒以下)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訓練方案應按實際情況作個別調整。更多資訊可參閱《運動科學訓練攻略》的介紹。
參考資料:《NSCA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 4th Ed》(2016)
相關文章
撰文: Dr. Eric Poon (運動科學系博士)
Facebook: EP Fitness & Health 運動科學 • 香港
Instagram: epfitness_hk
----- 廣告 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