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z LogoFitz LogoFitz LogoFitz Logo
  • 運動
    • 跑步
    • 越野跑
    • 行山
      • 行山路線
        • 西貢
        • 新界中
        • 新界北
        • 新界東
        • 新界西
        • 離島
        • 九龍
        • 香港島
        • 海外
    • 健身
    • 單車
    • 游泳
    • 三項鐵人
  • 活動及比賽
    • 香港比賽時間表
    • 本地活動及比賽
      • 長跑及馬拉松
      • 越野跑
    • 海外馬拉松名額
  • 生活
    • 露營
    • 旅遊
    • 校園
    • 飲食
    • 保險
  • 裝備
    • 一般裝備
    • 跑步裝備
    • 行山裝備
    • 單車裝備
    • 能量補充品
    • 露營裝備
    • 拍攝裝備
    • 穿戴裝置
    • 手機App
  • 聯絡
    • 聯絡我們
    • 短片製作及商業攝影
    • 網站簡介
  • 聯絡我們
  • 短片攝影
  • 活動策劃
  • 商業合作
✕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

            [HIIT] 如何監控強度?

            • 主頁
            • 所有文章 Posts
            • 運動 Sports 健身 Fitness
            • [HIIT] 如何監控強度?
            Eric Poon 2017-12-12

            字 Decrease font size. 字 Reset font size. 字 Increase font size.

             

            早前筆者撰寫了數篇文章有關 HIIT 的科學原理和應用,接著都收到讀者問及強度監控的問題。我相信這也是不少健身跑友以至教練所關心的。作 HIIT 的方法有很多 (如徒手跳躍、配合健身工具、或傳統跑步單車也可),但都需要一定強度才有效果。那麼我們如何得知自己是否已達到目標強度? 文獻指出有三個衡量方法:

            1. 攝氧量VO2 max (大於 80%)

            簡評: 黃金標準,直接量度全身肌肉運用了多少氧氣,但只有透過實驗室儀器才測到。

            ----- 廣告 Ad -----

            2. 心率強度 HRmax (大於80%)

            簡評: 透過心跳帶和光學手錶也能夠得出數據,但新手朋友未必能完全掌握。此外,要令心跳上升至穩定階段需要2至3分鐘。很多朋友做十數秒的全力爆發動作,發覺心跳仍然不高,往往會產生疑問 (谷得不夠?會否無效果等等?)。其實在生理角度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衡量一個運動的強度是假設它所帶來的心率反應已到達穩定狀態。因此,作 HIIT 時應主要參考在中後段的心率 (e.g. 開始後2-3分鐘/完成若干個動作後),這個數據才較有意義。可參考筆者以下心率圖例子。

            3. 自覺竭力程度RPE (0-10分辛苦,應大於 > 7)

            簡評: 最簡單,無需任何儀器,單憑感覺判斷自己有幾辛苦。但此方法十分主觀,每個人對”辛苦”的理解也可不同。此外,HIIT 的重點必須放於心肺強度,而 RPE 只是反映你”整個人的感覺”。舉例說你可以做二頭肌彎舉 (biceps curl) 引致局部肌肉疲累而給予10分辛苦,但實質這練習並不能令你達致高心跳強度。在這情況下,你也不能算是在做標準的 HIIT 了。

            (按圖放大)

            參考文獻: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相關文章:

            • 【HIIT的10個科研事實】
            • 【運動手錶】光學心率有幾準?


            更多:
            Fitz Facebook專頁
            [訓練面罩] 戴來做Gym有用嗎?
            [越野長跑] 壓力褲、小腿套可提升表現嗎?
            [紀律部隊] 入職體能測試分析(下)
            [紀律部隊] 入職體能測試分析 (上)
            訓練面罩 vs 真.高原訓練
            [馬拉松 Breaking2] 拆解背後的運動科學

            ----- 廣告 Ad -----

            分享
            Eric Poon
            Eric Poon
            運動科學系博士,認可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 ACSM-EPC),<<運動科學訓練攻略>>作者。於香港大學(雙主修食物營養和運動科學) 取得一級榮譽畢業後,繼而在中文大學完成運動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多年來於大專機構從事教研工作,平日需接觸海量怪獸學術文章,但更愛閒時把它們轉化為貼地人類語言。現不時參與公開講座、電台及電視節目,努力把運動科學實踐於社區當中。

            請飲咖啡 支持我們

            © 2025 by Fitz Group Limited | All Rights Reserved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私隱政策
            • Team HNR
            • 9 Event
            • LINE Today
                      沒有結果 查看所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