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五個章節後,想到 EBC 行山?這麼不要錯過這章節。
是行山,不是登頂
我是去行山,不是登頂。我的目的地是 99% 登山者的目的地 Basecamp,而不是珠穆朗瑪峰山頂。
到尼泊爾行山,基本裝備和香港行山需要的差不多,另加應付落雪環境的裝備便已足夠,切記不要攜帶過多裝備,一來辛苦自己,二來其實很多情況都可以用錢去解決。
不過,一個不能用錢解決的情況,就是你的身體狀態。
很多人往往會把焦點放在高山反應上。不錯,高山反應是大部分登山者會遇到的問題,不過只要花幾天作適應(Rest Day),大部分人最後都會適應。
但,個人的體能和意志並非可以透過 Rest Day 解決。假如你沒有作規律的運動,甚至從來不做運動,就算你幸運地避過高山反應「一劫」,也可能沒有足夠體力和意志去應付十多天甚至數星期的 EBC 行程。所以,相對用錢可以解決的裝備和用時間可以解決的高山反應,體能和意志是最重要。
----- 廣告 Ad -----
- 裝備 — 用錢解決
- 高山反應 — 用時間解決
- 體能和意志 — 靠自己
出發前的準備
恆常、持續地做帶氧運動訓練,例如每星期做兩至四次耗氧量大的運動,例如長跑、跑山、行山(不是一班親朋好友上山蹦蹦跳跳,落山後去打邊爐的程度)、單車(不是在單車徑慢轆睇風景的程度)。我是業餘跑山和越野單車運動員,經驗告之,這兩種運動除了提升體能外,也訓練全身肌肉的協調,對於應付崎嶇山路有莫大幫助,大幅減少路上「拗柴」的機會。
高山反應
誤解:越是健康、體能越好的人,就越容易出現高山反應 — 這是錯誤的。近期的研究得知,你會否出現高山反應,是取決於身體內一種酵素,作用是控制血紅素釋出氧氣的能力。不幸是,這種酵素的多寡是遺傳的。若你缺乏這種酵素,對低氧的環境適應力會較遜,即是你就是容易出現高山反應的人。
高山反應一般會在抵達高海拔後的八至十小時才會出現,因此,很多體能好 / 極好的人,往往以為「大把貨」而繼續上升,忽略適應期,把高山反應「惡化」。相反,體能一般者比較留意適應期,行程也較保守,反而順利適應低氧環境。
看完之前五個章節,大家應該明白重點 — Rest Day 是可以解決高山反應,也適用於任何人身上。
----- 廣告 Ad -----
裝備
裝備方面,以下為綜合我和隊友們的經驗,大家可按自己需要及習慣作出增減。
1. 錢:錢重量輕,體積小,可以解決不少問題。行山時,每天預算如下:
- 床位:一般雙人房約 Rs200 一晚;高海拔地區較貴,約 Rs400-500 一晚。
- 膳食:多少當然視乎你吃甚麼,一般炒飯炒麵炒薯仔約 Rs300 起;高海拔地區約 Rs400-500 起。Dal bhat(豆飯)較昂貴,從 Rs500 至高海拔地區的超過 Rs1500!咖啡奶茶約 Rs80-200 一杯。
- 導遊和挑夫薪金:若經加德滿都的代理僱用,薪金約 US$20 一天,已包括他的膳食和住宿,他們會自行與旅館溝通,食宿的費用是你的 1/3 至 1/10 或更少,甚至免費,因為他們把「老細」帶來了。旅程完結後,可給予小費。
- 以上三項是每天主要開支,另外若你需要叉電、熱水涼、上網等,則應預備多一些現金。(另見「叉電」及「上網」章節)
- 信用卡、旅行支票、港元、歐元、美元……於大部分村莊都不適用,村民只收盧比。Everest 路線上的Namchi 及 Lukla 有銀行可對換外國貨幣,包括港元。
2. 證件:隨了護照和身分證要隨身外,出發登山前必須於加德滿都辦理登山證(Trekking Permit)及 TIMS 卡(Trekker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登山證費用視乎入山天數和地區有所不同。TIMS 卡自 2007 起,所有登山者都要申請,每當經過由國家公園或軍人駐守的檢查站時都要登記,目的是記錄你經過的地方,若不幸發生意外,大大減少搜索時間。
3. 衣着:以輕便、排汗衫為首選。假如你在香港行山認為合適的衣着,也會適合尼泊爾行山穿着。保暖方面,海拔低的地區,縱使冬季也有十幾度,不算寒冷,而且行山時身體會發熱和出汗,不需「超保暖」。至海拔三千米起,氣溫驟降,建議準備:
- 保暖內衣;
- 抓毛外衣或外套;
- 防風和防水外套(GORE-TEX:防水和透氣的性能好,缺點是頗重,若非雨季行山,可考慮其他輕便選擇,或視乎個人習慣考慮);
- 手套;
- 襪:應準備輕薄和厚身保暖兩種。低海拔地區較溫暖,可穿薄身襪。高海拔地區氣溫寒冷,可穿厚身保暖襪。香港很多行山用品鋪頭有出售行山 / 跑山用的,不要穿一般十元八塊一對的純棉質,因為純棉不排汗,容易令腳部長水泡,而且不耐磨,抵受不到十多日的行程;
- 頸巾:視乎個人需要考慮;
- 羽絨:個人不建議,因為羽絨臃腫,身體活動不靈活,排汗能力差,不太適合長程行山用,特別是要背着背囊的時候。
- 太陽眼鏡:就算是夏天,高海拔地區都會積雪,深色太陽眼鏡或雪地用的護目鏡可防止雪盲症。
- 太陽油:由於雪會反射陽光,若沒有太陽油,不消一兩小時,你就會被曬傷了。
- 衛生用品:牙膏、牙刷、洗面乳、洗頭水、沐浴露、毛巾、廁紙……山中全部沒有供應,必須自備。
- 水袋或水樽:水袋飲水時比較方便,而且背在背脊時,體溫令水變暖,喝起來比較舒服。水樽則可盛載不同飲品,有些人喜歡一樽清水,另一樽熱茶。
- 雨衣:除可以防雨外,也有防風的功效,間接有保暖效果。
- 行山杖:按個人習慣取捨。假如在香港行山時沒有使用,不要專登為了應付 EBC 而購買,因為行山杖需要時間習慣,否則身體很容易過分偏重一邊而出現不必要的疲勞及腫痛。
- 地圖:儘管大家可能會僱用導遊和挑夫,不過一張資料豐富的地圖絕對需要(也具紀念價值)。十多日的旅程,一紙在手,知道自己在哪裏,也對走過和將要前往的地方有清晰概念。夜晚在旅館時,來自不同國籍的登山者圍在暖爐前,在地圖上分享各自經歷和情報,是 Google Map 和百度地圖沒有的享受。
- 手機:除了 Everest Base Camp、Gorak Shep、Goyko 等接近 / 超過 5000 米的地區外,在 Everest 大部分地區都有電話訊號。登山前可以在加德滿都購買電話卡,否則在 Namche 鎮上也有出售(當然貴得多)。(另留意「叉電」及「上網」章節)
- 電腦:近年見不少人攜帶 tablet 到山上去,除了用作打發夜晚的時間和記錄行程外,也有不少人代替傻瓜機用來拍攝。放心,山上大部分村莊都有 Internet,另看 「上網」章節。
- 藥物:帶備平時服用的基本藥物,例如傷風、感冒、止痛、止呵、敏感等等。
- Annapurna 地區沿途比較困難找到藥物,反觀 Everest 路線上的 Namche 有很多便利店出售成藥。
- 睡袋:大部分旅館都有床鋪和被鋪,不過不會像酒店般會每日更換。店主只會象徵式拍拍塵,然後摺好,留待下位客人使用。所以,若講究衛生,可帶一個薄身睡袋。曾見過有些人帶備零度以下用的睡袋,結果熱得滿頭大汗!其實大部分旅館都有厚被供應(有的要另外收費,大多是十數港元),反正不是露營,不需厚睡袋。(更加不用帶地蓆~~)
- 相機:若你是攝影愛好者,一定會有單鏡機。一支廣角鏡頭,例如 16mm 對於拍攝雄偉的山脈和記錄沿途風光格外合適。28mm 在遼闊的喜馬拉雅山裏會顯得捉襟肘見。若沒有 28mm 以下的鏡頭,用手機算吧!現今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的鏡頭也足夠拍得美麗的照片。照片好與壞視乎個人的技術,器材只是輔助,何況山上的風景超美,就算你亂來都會拍得很好。(但記住:雪地加 2 級……)
- 頭燈或電筒:山中大部分村莊沒有電網,村民利用發電機和太陽能發電,但經常停電,所以頭燈或電筒必須跟身,特別是夜晚去廁所時候。
- 手表和 GPS:我佩備登山用的手表,有高度、氣壓、氣溫、指南針等功能,另外以手機 GPS 記錄路線,對規劃路線和了解自己座標都有幫助。要留意,某些智能手機只有需要利用數據網絡定位的 A-GPS,由於山上沒有數據網絡,A-GPS 用不到。
- 洗衣粉及繩索:若你會自己洗衣,除洗衣粉外(隊友會以洗頭水代替),準備繩索作掛衫。不要掛在露天地方過夜,否則早上濕了的衫會結冰,可以當飛碟玩。沿途你會見到不少人把濕衫掛在背囊上,讓陽光曬乾。
- 太陽能電池和 USB 線。(另見「叉電」及「上網」章節)
- 背囊:最後才說到背囊,因為要視乎上面各項中大家會如何取捨?又說一次,裝備不需過多,否則辛苦了自己。一些裝備,例如雪褸、雪褲等,可在 Everest 路線的 Namche 租用,根本不用自己帶過去。
鞋
近年由於跑山運動(trail Running)盛行,很多人偏愛用跑山裝備代替傳統行山裝備,特別是鞋。第二次到喜馬拉亞所見,超過一半登山者穿着跑山鞋。跑山鞋和行山鞋(行山 boot)最大的分別是,跑山鞋柔軟,重量輕。大家不妨留意,最專業的登山者 — 當地的導遊和挑夫 — 他們都是穿普通的運動鞋或翻版跑山鞋(在加德滿都有售)。因此,個人建議,若你是跑山者,一對跑山鞋足夠應付整條 Everest Base Camp 路線,從低海拔的溫帶密林,至高海拔的冰川雪野。
十幾年前第一次往 EBC 時,九成登山者(除了尼泊爾的導遊和挑夫)都是穿三、四磅重、厚厚、高筒的行山 boot。那時候普遍認知是,高筒保護腳跟、厚和耐磨的鞋底應付崎嶇山路,踏在雪地也不怕。此外,要厚身,因為保暖。時代變遷,加上經驗累積和科技進步,現在大家都明白,高筒和厚底只會令雙腳快一點疲勞。保暖是襪的責任,不是鞋。物料的進步已經斷絕了耐磨與鞋底厚薄的關係;「拗柴」容不容易是靠自己的鍛鍊。因此,今日所見,超過一半登山者選擇輕便柔軟的跑山鞋。
當中,S 牌子佔了這一半的七成(不是賣廣告)!有趣的是,S 牌在尼泊爾的導遊和挑夫眼中是「神」級的牌子。每當他們看見我穿的 S 牌時,就會不經意地流露豔羨的目光。一些「搵到錢」的雪巴人,他們會視 S 牌為身分象徵!他們說,加德滿都價錢最平,不過平不過香港!香港比加德滿都還要平約 40%。在 Machhermo 的旅館老闆,他日常穿着 S 牌,另外收藏一對 GORE-TEX 版本,遇到喜慶節日才會拿出來穿。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哪種好?兩種也帶去吧,總好過在「山卡啦」才自歎「早知就着果對啦」。
山中環境和生活
十多天甚至數星期的旅程究竟如何度過?很辛苦?會悶嗎?習慣了多姿多采的香港人,一時間跑到山裏,除了行山外,還有甚麼可以做?這章節為你解答。
山中的生活很規律,沒有電話(除非你早已準備了電話卡)、沒有上網(除了你願意付頗貴的 WiFi 費,但速度很沮喪)、也沒有卡拉 OK 和電影院。有的旅館有電視,多數也是播放印度電影(沒有字幕),很多頗 cult,不妨一看,也可以借店主珍藏的 DVD,有香港電影、荷里活巨片,前提是店主把發電機關掉前……大家要有心理準備,拋開繁忙的香港生活,體驗規律的作息。
每天早上六時左右起身,然後梳洗、早餐、收拾行裝。七時至八時出發,中午前在路過的村莊吃午餐,三時左右抵達當晚住宿的村莊。
旅館
當到達住宿的村莊時,你可以走勻全條村的旅館(不過可能來來去去得幾間),比較一下房間、餐廳和廁所,才決定住哪間。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住邊度就食邊度」,即是你住 A 旅館的話,就應該在 A 旅館吃飯 — 大家可留意一下,一晚房租比一碟炒薯仔還要平,其實旅館是靠食物賺你錢的。
沖涼
沖凍水涼是免費的。兩次到 EBC,都試過在河裏和旅館沖凍水,不過一次起兩次止。熱水涼約收 Rs250-500 一次,一次大約供應 10 分鐘左右的熱水。熱水的來源主要有幾種:
- 柴枝燒:現今在 Everest 路線上已息微了,不過 90 年代是基本式 — 沖涼房的另一邊有「小密室」或者廚房,村民用柴枝燒熱河水,把熱水不斷倒進沖涼房頂部的小水缸,小水缸接上你手上的花灑;
- 火水熱水爐:靠挑夫把火水挑上山,所以頗貴;
- 國內盛行、技術成熟的太陽能熱水爐,這種成本較低,我在 Gokyo 投宿的旅館有這國貨,所以只收 Rs150 一次。
因此,選旅館時要留意屋頂有沒有「中國製造」標籤的太陽能熱水爐,有的話,熱水涼一定比燒火水的平!大家要支持國貨呀。
----- 廣告 Ad -----
吃飯
旅館老闆一般會在黃昏時催促大家點晚餐。遇上客人多時,往往要等一至兩小時才有得吃。而且,廚房會在約八時左右收工。晚餐前後,老闆會點起暖爐,讓大家一面吃一面交流情報、規劃明天的路線。如果你不懂閱讀地圖,你大可交給導遊或挑夫決定;若沒有僱用導遊和挑夫的話,晚上和旅館的其他旅客、導遊(其他旅客的導遊)、挑夫、店主聚在一起,大家拿着地圖,交流八卦一番,你立刻掌握方圓十公里的大小事情。
飲食
在山上,多吃碳水化合物,有助回復體力。少吃肉類,因為分解蛋白質和脂肪需要比碳水化合物更多的能量。
尼泊爾政府對旅館的膳食有規定,必須供應某幾種基本食物,否則會釘牌。因此,不同旅館的餐牌大同小異,只是價錢因應海拔而有不同而已。一般必定吃到的食物有:
- 炒飯、炒麵、炒薯仔、即食麵,分別配上雞肉、蔬菜或蛋,價錢由 Rs300 起。
- 薄餅或意大利粉,配以蕃茄、芝士、雞肉等,價錢由 Rs400 起。
- Dal bhat(豆飯),價錢 Rs500 起。
- Momo,價錢由 Rs400 起。
水要多喝,特別是在高海拔的環境,多喝水對減低高山反應有幫助。感覺口渴時才喝水已經太遲,最好每十五分鐘至半小時喝一口水。水的來源有三種:
- 在旅程中經過的士多和旅館購買樽裝礦泉水或蒸餾水。1.5 公升價錢約 Rs50 起;高海拔地區加價至 Rs300 以上。要特別留意樽蓋是否密封。
- 旅館煲的滾水。一般付 Rs100 就替你裝滿水樽或水袋。
- 從河打水,然後用清水丸處理 — 這是我第一次到尼泊爾行山時,大部分人包括我的做法(那時候,樽裝水還沒有在山上流行)。現在,年青一輩可能連清水丸是甚麼也不知。若你是清水丸的粉絲,或者很想嘗嘗喜馬拉雅山天然水但又不敢生喝,謹記在香港購買,因為不知何故,清水丸在尼泊爾賣得非常貴。
牛肉
牛除了生產牛屎作為暖爐的燃料外,也是食物。尼泊爾人視牛為聖物,他們不吃牛肉,但牛肉 momo 裏為甚麼有牛肉呢?原來,水牛和毛牛是不計的!曾經經過一條村,村民養的一頭水牛死了,村民合力把他解剖,然後分給 / 賣給其他村民。在 Lukla 滯留的五天裏,我看了 momo 製作。問店主,牛肉從哪裏來?他說, 每當方圓百公里有牛死了,消息很快傳開,大家就會去購買(現在科技進步,打電話去 order,然後由挑夫送來),因此,牛肉不是經常有,大家到山上時,看看有沒有吃到牛肉的緣分。
語言
尼泊爾有很多方言,而我亦相信看此文章的讀者應該不會說尼泊爾語。尼泊爾人大多數懂英語,而且說得不錯。假如你自問英語不佳,不要害羞,勇敢地在尼泊爾人和外國人前說我們的「港式英語」吧,不但不會有人嘲笑你,你也會發現,縱使我們的傳媒和教育界總是投訴我們的英文水平每況愈下,但英語比你差的外國人大有人在。我的經驗是,只要勇敢地與一位英文 native speaker 談一個晚上,比在學校上一個學期英文堂更有功效。
路面
尼泊爾山徑和香港的最大分別是,它缺乏石屎路,超過九成是泥路和碎石路,其餘的就是村莊裏以石塊鋪蓋的路,因此行走起來會比在香港美倫美奐的行山徑辛苦。
在高海拔地區,夏天也會有雪,但不是電視上勇闖南極那種積雪及膝的深度。由於你不可能是第一個踏足山徑的人,所以,儘管有雪,前人的足跡仍有跡可尋,習慣踩在別人的足跡上吧!就算是冬天,Base Camp 前的地方也不會積雪及膝。
冬天時,高海拔的湖和河會結冰,例如 Everest 路線裏從 Gorak Shep(5160m)至 Kala Pattar 或 Basecamp 的路會覆蓋薄冰,我和大部分人都會直接在冰上走。就算大家不敢,沙泥路上也會鋪上薄冰,根本避無可避,只好格外小心。
要注意反而是碎石路。由於大部分香港人都沒有長途行走碎石路的經驗,所以經過幾天的步行後,雙足會十分疲倦,甚至「拗柴」,因此強烈建議大家在香港作好鍛煉!
叉電
尼泊爾的電網是極度差勁,只有城市才有電,不過就算首都加德滿都一天總會停電一兩次。山區更惡劣,基本上沒有鋪設電網,旅館靠太陽能板和發電機發電。
在旅館裏,大家可能發現不少汽車電池。日間,它們靠太陽能板充電,供晚上使用。若太陽能不足,便會以發電機幫補,燃料則靠挑夫從山下挑上來。由於電力十分寶貴,旅館一般收取每小時 Rs200-300 叉電費用,可惜,電流往往不足,幾小時都叉不滿一部智能電話,更惶論手提或平板電腦了。
很多旅客會自備太陽能充電板。這種東西在深水埗鴨寮街和淘寶百多元就有交易,本港的行山店有售一些名牌產品,竟然索價七百幾港元。不過,在 EBC 路線上,外國人也是用國產的淘寶貨,證明國產絕對信得過。
上網
尼泊爾山區連供電也成問題,仲想上網?旅館用衛星連接網絡,速度又慢又不穩定。WiFi 收費約 Rs250-500,視乎海拔 — 注意,這是 WiFi 的收費,大家要使用自己的手機或電腦,而手機及電腦的叉電又是另一筆開支。在 Everest 路線的 Namche 和 Lukla 都有網吧,收費約 Rs250 一小時(我曾講價至 Rs300 兩小時)。使用網吧的電腦,除了不消耗自己手機或電腦的電力外,也可以乘機以 USB 線替自己的 gadgets 叉電,一舉兩得。
網吧的電腦已齊備一般通訊和上網的軟件,例如 Firefox、IE(大多是超舊版本)、Skype、Facebook、Twitter 等等。
在Lukla 更有幾間咖啡店,幫趁買一杯飲品(約十港元起)就可一整天在店內免費上網。
現金、信用卡
山中絕大部分村莊和旅館只接受尼泊爾幣,其他貨幣不通行。村民告訴我,他們一般一年(甚至幾年)才會離開山區一次,到加德滿都「濕平」。所以,對於他們,尼泊爾幣以外的貨幣同廢紙沒有兩樣。
一般而言,每天準備約相等二百港元的尼泊爾幣經已足夠(可參考我的旅遊開支章節)。若計劃待在高海拔地區日數長,應額外預多 50%。
若有不時之需怎麼辦?Everest 地區的 Lukla 及 Namche 有小型銀行,可兌換外幣(包括港元)及旅行支票。謹記,沒有提款機!
在 Lukla 有數間咖啡店不單接受信用卡,而且可以「提取」現金,收約 15% 手續費。例如提取 Rs1000,咖啡店會給你簽一張 Rs1150 的咖啡帳單,然後給你 Rs1000 現金,同百佳惠康 EPS 攞錢差不多。
行完 EBC
看到這裏,若你有興趣體驗一下與香港南轅北轍的山區生活,趁早、趁後生、趁熱情未冷、趁未供樓儲錢結婚、趁山區尚算樸素前……趕快走一趟吧!祝旅途愉快。
行完 EBC,回到加德滿都,看看除了雪山、高山湖、冰川之外,還有各國料理、shopping、近年興起風靡師奶的喜馬拉雅山岩鹽……還看下期。
(下期待續)
Fitz.hk Facebook 專頁
[海拔5千米的5個湖] GOKYO喜馬拉雅山EBC: 全世界最危險機場(還有飛機) (五)
[海拔5千米的5個湖] GOKYO喜馬拉雅山EBC: 尼泊爾版「消失的路」 (四)
[海拔5千米的5個湖] GOKYO 喜馬拉雅山 EBC: 慳20公里的大shortcut! (三)
[海拔5千米的5個湖] GOKYO 喜馬拉雅山 EBC: 一天只走3公里 (二)
[海拔5千米的5個湖] GOKYO 喜馬拉雅山 EBC: 出發了! (一)
黃基業 Kay Wong@Fitz.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