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部的行山路線相當之多,有簡單輕鬆、 適合一家大細的烏蛟騰郊遊徑;也有相當具挑戰性的路線,如環船灣淡水湖郊遊徑、遠征黃竹角咀摸鬼手。今次與友伴一行三人,選擇遠征紅石門。紅石門位於船灣淡水湖的東北方,與往灣洲相對望,兩地相隔紅水門水道。紅石門海沒有正式馬路或主要郊遊徑連接,該地與船灣淡水湖郊遊徑距離約一小時步程,當中需要踏上由前人所留下來的絲帶路及橫山小徑,沿著又黃又紅的絲帶緩緩前進,可謂香港其中一個難以抵達之地。
步行至紅石門坳,此時要留意左右兩邊,當右邊出現「前方路徑難行」,左邊有絲帶路入口,地面上有前人寫上了「往紅石門」,你就要和大路講再見,轉入密林遮日的橫山徑,正式踏上尋找紅石門隱世村落的通道。
此段道路佈滿碎石,道旁長滿如人般高度的長草,故入紅石門請穿著長袖衫褲,並且要帶同指南針、地圖分辨方向。沿絲帶及斑駁路徑下降至紅石門配水庫,此配水庫並沒有豎立起水務署的告示牌,也許是昔日紅石門村村民用來儲存食水。抵達配水庫大壩,約餘下三分之一路程,不久我們就會進入紅石門村範圍;另外,由於密林之中幾乎找不到可以定位的地標,我們訂定路線時都時以這個大壩作為基準。
離開水壩後,亦要經過一段密林路段。當走到下圖的丁字路口時,右邊路徑的絲帶數目比較多,沿右路可以下降至海邊至紅石門廢村。
「香港經過600多萬年的劇烈岩漿火山活動,大部分地方也變成火成岩帶。火山活動平息後,這裡出現漫長的乾旱期,氣候異常炎熱。由於日夜溫差顯著,山上的岩石風化崩落,快速移運堆積。風化產生的礫石和沙泥隨着季節性暴雨沖積到低地平原。沉積物中帶鐵的礦物便轉化為紅色的氧化鐵,它把沉積物如砂粒膠結起來,形成顏色獨特的紅色沉積岩。在酷熱環境下,氧化作用特別強烈,將沙礫中的鐵質釋出,為礫石和沙土染上深淺不一的紅色或鐵銹色。」
能夠欣賞紅色海岸不單是紅石門,也包括對面的往灣洲、紅排、長咀、黃竹角咀。 鄰近以上的島嶼的吐露港出海口:赤門海峽,名字由來也許是海邊奪目的紅海岸。
即使紅石門山旯旮,但是午後遊人不斷,每個遊人都帶著一台大大相機,專程來拍攝這個大自然難得的傑作。天公做美,我們來到紅石門海岸時,陽光燦爛,日光灑落在紅石、海面、遠山、白雲時,每樣事物都映著出奇鮮目的色彩:赤紅、碧綠、青蔥、蔚藍,一張照片就能清清楚楚解釋了這四種顏色。
在石壩上小休片刻,我們要起行回程。原意想由紅石門海岸綑至鹹魚埕,之後由鹹魚埕的山邊小徑踏上往三椏涌的小路。因為考慮潮漲潮退及日落時間,我們綑邊回程時加快腳步,假使不能找到出路,也可以預留時間回頭,起碼能夠在入黑之前返回主要幹道(冬季時,太陽會在五時半左右沒入山中)。沿紅石門海岸線走,人跡罕至,只會聽到海水拍岸與及海風聲,整個天地之間,彷彿就只下我們三人。我們沿路一直留意岸左邊樹林,因為地圖顯示有一小路可以離開。大約走了三十分鐘高高低低的石岸,我們看到有一斜陂上有隱約的路徑,在不高處有一條藍色絲帶,這就是我們出口。
此路段比我們進入的路更難行,本身該處遊客已經很稀少,路兩邊的樹林都生得很茂盛,有些地方需要蹲下身體,避開橫生的樹幹,我們只靠著依稀的絲帶行進。本想在該路線覓路徑下山,再綑海邊接上往三椏涌的小路,可是我們一直走,也沒有看到右待的路口 (也許是路口也被植物覆蓋了),所以我們就一直走,走到了入紅石門前的丁字路。(往右轉下至海岸那個路口)
行山回程時要走回頭路是苦惱的,氣力用得七七八八時,才要從海平面爬至二百多米的紅石門坳和觀音峒山。不過在回家路程時,看到令人心醉的夕陽,也算是有個安慰獎吧!
(附:紅石門位置圖)
更多:
Fitz.hk Facebook 專頁
[週末不短遊] 馬鞍山行山: 吊手岩、牛押山、馬鞍頭峰、大金鐘
周末短遊港島群山 龍脊行
周末短遊新界群山 青山小峽谷
周末短遊新界群山 大帽之巔
周末短遊九龍群山 嘉頓山
[email protected]
Fitz Hiking 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