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黃泥涌峽道 – 大潭水塘道 – 渣甸山 – 小馬山 – 畢拿山 – 大風坳 – 柏架山道
長度:7 – 8 公里
起點交通:
城巴 6 號 (中環 (交易廣場) < > 赤柱監獄)
城巴 41A 號 (華富 (中) < > 北角碼頭),於黃泥涌水塘公園站 (油站) 下車
終點交通:續行港島徑第六段,或沿柏架山道前往鰂魚涌
全長僅約 4 公里的港島徑第五段應為整條港島最費力難行的一段,皆因其高低起伏較其他路段大,起自海拔二百米處的黃泥涌峽道,緩登至位處港島中央的渣甸山頂 (433米),後降至三百米高的山坳,繼而登上畢拿山頂 (436米),終抵大風坳接上柏架山道,沿途風光明媚,絕對值回票價,而路況亦十分不錯,毋須擔心有浮沙碎石路。
乘城巴 6 號於黃泥涌水塘公園站 (油站) 下車,此路綫設有雙向分段收費,下車時可在車頭確認八達通取回多繳車資。下車後在旁邊有樓梯上大潭水塘道天橋,續循車路上斜,途徑黃泥涌水塘公園外圍,至陽明山莊附近可見山徑入口 (H052) 處立有港島徑與衞奕信徑牌坊。根據牌坊旁的石碑,此段由香港太古集團員工贊助興建的衞奕信徑名為太古段,而前一段衞奕信徑則名為鴻燊段。當天陰晴不定,偶有零散驟雨,在潮濕悶熱天氣下行山確是辛苦。順帶一提,黃泥涌水塘為香港第三個水塘,已有過百年歷史,不妨順道參觀一番,甚或租艇泛舟湖上。
黃泥涌峽為軍事戰略要地,二戰時期,日軍攻佔香港時曾與英軍在黃泥涌峽爆發激戰,是故附近一帶仍有不少當年的軍事遺跡。在港島徑旁立有一牌匾,紀念當年一名軍士長為救同袍而殉國的英勇事蹟。路旁一塊巨石的水泥上,鐫刻着 1963 PINUS ELLIOTTII,惟小字已頗為模糊。Pinus Elliottii (愛氏松,又名濕地松) 乃一種松樹,香港淪陷時郊野植被大受破壞,當局於戰後隨即進行植林工作,在大潭一帶引入愛氏松以及耐旱防風台灣相思 (而愛氏松、台灣相思、紅膠木被譽為林務三寶),經過數十年的光景,今已再成茂密綠林,未知此水泥匾是否與植林有關,抑或另有盪氣迴腸的故事,可惜在網上遍查亦未能得知其來龍去脈,還望看官不吝賜教。
沿途可賞南區景致,南朗山、海洋公園、鴨脷洲、南丫島盡收眼底。徐徐上山,眼前的大潭水塘碧水美景扣人心弦,雲隙透出陽光,使青蔥山坡顏色時有不同,而遠處淺藍的大潭港、大潭篤水塘,亦同樣引人入勝。踏上渣甸山頂,黑壓壓的天空再加上插針難入的港島北岸帶來極大的壓逼感,微風吹拂,一路上來的悶熱全消,於此亦可俯瞰整個九龍半島,相信是觀賞維港兩岸夜景的勝地。渣甸山英文名為 Jardine’s Lookout,直譯即為渣甸的瞭望台,乃源自開埠時渣甸洋行(即今怡和)在渣甸山上設立瞭望台。怡和早年經營鴉片貿易,據《香港英資財團》一書,當瞭望員望見遠處駛自英國或印度的怡和船隻的桅桿時,即通知辦事處派出快船接收郵件,以求早著先機牟取厚利。
----- 廣告 Ad -----
沿泥徑石級下山,霎見前方山頭崩了一角,與週遭環境格格不入。縱使畢拉山石礦場已停產超過二十年 (自1954 年啟用,至 1991 年 3 月方關閉),十多年前政府曾亦研究於此俯瞰維港美地發展毫宅,惟後來似乎已不了了之。看着 V 形山谷以及對面山頭的梯級還倒真令人沮喪,雖說山勢略帶陡峭,惟路況不錯,對一般人來說亦應不難應付。在山坳底部有小橋橫越引水道 (H056),據說於此左轉,稍行片刻即可循畢拉山道前往大坑退出,否則前無退路,須續沿石礦場旁梯級登上高四百多米的小馬山或畢拿山。
從石級旁的鐵絲網,可窺探石礦場內部,踏着似完未完的天梯,時而停下欣賞大潭水塘,與友人談天說地,也是賞心樂事。走至梯級盡頭,左邊有一被木板圍封的隧道,據說是二戰時期的防空洞。附近盡是一片了無生氣的焦黑色,但又不似曾被山火蹂躪,令人摸不着頭腦,其後衞奕信徑與港島徑在小馬山分道揚鑣。
小馬山過後,眼前景色隨即轉為東區、觀塘一帶,亦可遠眺日出康城。其後天色突變昏暗,登上畢拿山頂的路段途徑茂密樹林,礙於連日下雨潮濕,路面化為一片軟軟的泥濘,行走其上感覺十分不爽。甫抵山頂即發現雲霧漸漸飄至,眼前的大潭水塘此刻仍算清晰可見,稍過一會即被濃密雲霧所擋,東面的柏架山頂亦已沒入雲海之中,惟更弔詭的是,抬頭一望卻有一小片藍天。身處雲霧之中,略帶涼意,稍作休息後隨即下山。
等候着下山遊人的是 599 級天梯,山徑越往下行,頭上樹蔭越密,大概十分鐘左右即抵港島徑第五段終點 ── 大風坳,遊人可選擇續走港島徑第六段,或左轉入柏架山道按指示前往鰂魚涌/太古。大風坳離電車路 (鰂魚涌) 尚餘約四十多分鐘的路程,沿途遊人不少,看來柏架山道頗受附近居民青睞。行至中途突然下起雨來,縱有雨傘在手亦狀甚狼狽,似乎還是學不了蘇軾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情懷。
----- 廣告 Ad -----
原文及更多照片,載於 八十後的光怪陸離
Eric facebook專頁八十後的光怪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