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陣子網上有人公開一些行山隊伍的「惡行」,由落水塘游水、海岸綑邊,以至過度獵殺魚蝦、懸崖邊影相,應有盡有。如果這批人被證實破壞郊野環境,過度捕殺野生生物,又或者危害救援人員生命安全,當然值得公開聲討,但近來網上眾多爭議,看來已發展到「公審」程度。
擔任了15年戶外教練,本身為二級山藝教練的吳銨洋 Ken Sir,就覺得事件可歸納為「山野無痕」(Leave No Trace) 之教育問題。他開宗明義,總結了這些「惡行」的最大問題:
「山野無痕就係一個對待郊野嘅態度。郊野之大,根本唔會有人監住你嘅行為。而山野無痕所提倡嘅,就係要喺無人監察你嘅情況,仍然要保護郊野。」
戶外活動的四類人
Ken Sir 覺得參與郊野活動嘅人,可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 乜都唔識,又唔肯去學,用自己心目中認為正確嘅方法,參與郊野活動
第二類: 會上網睇少少資料,然後根據自己嘅理解,跟住去做
第三類: 乜都唔做,乜都唔睇,只係跟住鬧
第四類: 會去學下一啲山藝知識,進修一下
----- 廣告 Ad -----
Ken Sir 強調,第一及第二類人,在知識不足情況下,仍積極參與山野活動,所以最容易出事。
教育工作,就是要提倡安全訊息。當有意外發生,不單會影響自己、影響拯救人員,還會影響你的家人。
以綑邊為例,Ken Sir 說當中大有學問,既要評估陸地及海面情況,也要有精良裝備 (特別是助游物),還要以小組進行。
郊野安全的教育
Ken Sir 說,政府只將郊野公園列為「休閒地區」,雖然最近列出了一些「行山黑點」,但郊野在市民心目中,仍然擺脫不了「休閒」形象,令不少人都輕視遠足等活動。
----- 廣告 Ad -----
其實政府需要教育公眾,要進入郊野公園之前,需要如何準備,採取什麼態度,要掌握什麼知識等,才能令山野活動安全進行。
Ken Sir 舉例香港可參照台灣做法,當地會將各類山徑定出不同難度,然後有不同要求。例如難度高的山徑,救援工作風險較高,就需要民眾申請登山證,以及由嚮導帶領。香港山徑,其實亦可考慮呢個做法,至少可做法令市民對戶外有所警剔。
政府工作不力,就唯有靠市民自律去做。Ken Sir 擔任戶外教育工作十數年,就是希望提倡正確的戶外活動態度,希望大家可以「小心謹慎,認真對待」。
Fitz 連結: https://fitz.hk/?p=98494
Fitz Facebook專頁
[大媽水塘暢泳] 我有罪 但我都有權指控佢
[聽見山域求救聲音] 台灣行山安全宣傳片備受爭議
[實地視察] 城門乾塘 白千層濕地變草地
[行山食糧] 行山食乜好? 試食八寶粥
Fitz Hiking 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