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注意保護環境外,不知各位徑友有沒有聽過 Leave no trace 這套行山觀念?Leave no trace 顧名思義,是在行山時不留痕跡。自80年代起,山野愛好者不斷增加,導致自然環境受到的人為破壞亦顯著惡化,於是 Leave no trace 的保育概念因而發展起來,並逐漸在世界各地普及起來。這套觀念的目地在於使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減到最低,因此亦被稱為「新野外環境禮儀」。總括而言,它包含了七大原則:
一、事前詳細地規劃與準備
詳細規劃包括幾點:認真計劃路線,可避免發生意外。因為萬一出了意外,搜救行動將以救出登山者為首要目的,而不會考慮自然環境。
小心地計畫糧食,這樣才不會有廚餘產生。在登山旺季時,例如連續假日或週休二日,試著不要前往熱門路線;同時,隊伍人數最好不要超過12人,這樣可減輕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二、只在能耐受人類踩踏的地表行走及紮營
沒有山徑時,應踩在最堅固的地方,例如岩石、乾草、細石上。即使有路可走,亦憑盡量走在步道的中間,以緩和對地表的侵蝕。
三、帶多少上山便帶多少下山
食物的包裝紙拆開後應包好,放回袋中,不在野外留下任何食物。所有的垃圾都應帶回山下。
----- 廣告 Ad -----
四、適當地處理所有你不能背下山的東西
如果路上設有廁所,應把握善用。但萬一沒有,而要解決,就務必在遠離水源、營地或路徑的地方。最標準的處理方法是將排泄物埋在一個10-20公分深、10-15公分寬的洞裡。如果使用衛生紙,則必須將它裝在密實袋裡帶回山下才丟棄。
如果要用水清洗煮食用具,將水拿到遠離水源與營地的地方清洗。特別注意的是,應將洗鍋水分散灑在地上。但最好的辦法是,如非必要,用廚房紙巾將用具擦拭乾淨即可,當然用過的紙巾同樣要帶下山。
五、讓所發現的任何東西都留在原地
無論是自然生態,還是歷史遺跡都是全人類的寶貴財產,絕不容許破壞。因此請自覺,不要帶走任何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紮營時也應遠離這些地點。
六、將火的使用及對環境的衝擊減到最低
不要生火——除了因為有可能引起火災,危害其他生物,亦因為生火會在土地上留下永久的痕跡。不說不知,生火會傷害土壤達10公分深,而且生火的痕跡只會變得越來越大。要保暖的話,應穿著足夠的禦寒衣物。高山上的生態系統是非常脆弱的,任何的破壞,大自然都得花上數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復原。
----- 廣告 Ad -----
七、尊重其他的山林使用者
人們到郊外去,都是為了在大自然中體會寧靜。因此不論何時何地,都應將音量降低,以免影響別人及生態做成騷擾。如果在路上相遇,下坡者請禮讓上坡者先行。
下列機構都有舉辦 Leave No Trace 的訓練課程,各位徑友可以留意:
原文載於 TrailWatch.hk徑.香港
Fitz Facebook專頁
[Trailwatch徑.香港] 五分鐘重溫行山知識
[慶祝郊野公園40周年] 四個廣告,跨越40年
Fitz Hiking 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