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 於其 Facebook 專頁發出一段文字:
一直以來,不少人對 Paralympic Games 中文叫法「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殘奧會」) 極有保留,因為:
- 「殘」字帶有貶意,「殘奧會」令人聯想是一個次等的運動會
-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過於強調選手的「殘疾」。事實上,運動競技要展現的是當中的體育精神、平等與人文關懷,這個理想任何人士皆適用
- Paralympics 的「para」有平行 (parallel) 的意思,即於奧運會的基礎下舉辦一場由不同能力人士參與的運動會。
- 「para」另一個解釋「paraplegic」(下半身有障礙),是歷史遺留的痕跡。現時 Paralympics 已不是全部由下半身有障礙參與,所以這個解釋也不合適。
參考《是「殘奧」還是「帕運」? Paralympics 的前世今生》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基於上述種種疑慮,不少人接受將 Paralympic Games 翻譯成「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帕運會」),避免令人有錯誤想法。
此外,值得一提是「帕運會」Paralympic Games 與「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 ,是兩個完全不同運動會。籌辦「帕運會」的是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IPC),籌辦奧運的是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2001年,兩個組織同意採用1988年漢城奧運以來方案,即於奧運閉幕後幾星期內,於同一城市舉辦另一場帕運,財政、組織安排等事宜,就由雙方組織各自負責。
最明顯事例,就是2016年里約奧運後,該屆帕運會險些因為財政危機而取消。詳見 Netflix 電影《帕奧精神:鳳凰高飛》。
----- 廣告 Ad -----
編輯按
深入了解過網民、市民想法之後,我們由現在起於網站文章及 Facebook 帖子,採用「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帕運會」) 這個名稱。希望這個做法可鼓勵更多人去留意8月24日開幕的帕運會,以及支持香港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