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z > 運動 Sports > 跑步 Running > 渣馬男子全場總冠軍黃啟樂: 一個跑會,可以帶來什麼改變?

這是當初創立 Trailblazer 前一直反覆思考的問題。

現在,我真正成為一個馬拉松選手,僥倖地奪得了首個香港渣馬冠軍後,有時間靜下來,我再次反思這個問題。沉澱、醞釀、再沉澱⋯⋯

雖然我還沒有最終的答案,但這個冠軍,肯定不會是我跑步生涯的終點,反而是我和我的跑會的一個起步和注腳。

從前,覺得單純跑得更快就可以推動到香港長跑界。一直覺得自己有機會跑進全馬2:15內,甚至踏進奧運的門檻。但現在我會想,一個人能跑到 2:15 或更快的時間代表甚麼? 又能改變甚麼? 就算有一天,我或者數名比我更快的選手都能達標,但仍然改變不了我們與鄰近地區長跑成績相距甚遠的事實。與其沉醉於獲得一個本地賽事的冠軍,倒不如想想如何從根本上推動香港長跑界。只有風氣上的改變,香港跑手間互相砥礪切磋,方可整體推動香港長跑界的成績,追近我們與鄰近地區的差距。

雞與雞蛋的矛盾

資源與成績,這是個雞和雞蛋的問題,亦是香港運動界長遠以來之嘆。「點解要投放資源落你到?」「點解要養你嘅興趣?」沒有成績哪來資源? 沒有投入資源,又何以吸引有潛質的跑手充份投入時間、熱誠、青春,去追尋海市蜃樓般的未來?我相信,香港有很多比我更優秀、更具潛質的長跑手,但在缺乏長遠願景與誘因下,他們都卻步。看到一個個有潛質的年輕跑手踏出社會專心工作後,便只視長跑為興趣;成人組別的跑手流失率年年增高,長跑在香港只能作為興趣而非事業,只是業餘而非專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仍然堅持著低著頭、努力練習的全職長跑手及運動員,更加令人敬佩。

要推動本地長跑精英化、專業化,唯有讓大家看到願景和提供解決生活的方法,方可根本上解決有潛質跑手流失的問題。我一個人的能力很有限,但希望從我開始,慢慢推動香港長跑界的風氣。

一個跑會可以帶來什麼改變?

自己一直推崇跑步成為生活態度,主張先學識享受跑步,繼而再訂立個人目標,了解並塑造「快」以外的欣賞及追求角度。一直以來嘗試有不同的突破,例如早前四會、六會5000米TT 跨會聯賽、越野跑與路跑接力 Crossover 的 ST21 等,屏棄山頭主義,不再局限小圈子,促進跑手間更多交流機會,建立更有趣、更健康的圈子,將跑步生活化、在地化。

誠然,對於沒有全職工作的我來說, 跑會亦是我個人主要收入來源,用以支付自己日常訓練的支出、海外集訓或比賽機會,以累積更足夠的能力及知識,對長跑界推動更大的改變。

現在為針對以上資源與願景的問題,作為開拓者,希望在跑會內推行「Give & Take」的風氣,提倡義務工作 (Give),讓年青跑手擔任賽事的 Pacer、Helper 等;同時將部份收益,投入青年跑手的發展工作(Take),包括設立及選拔專屬青年梯隊,提供訓練及經濟援助,包括賽事報名費、重訓、裝備等訓練資助,以致提供獎金予有潛質跑手,為他開設助教崗位,提供誘因予年青跑手繼續訓練,以解決經濟上的燃眉之急。

以上的措施當然未屬長遠發展,不過至少延長了學生運動員生涯至大專,免除工時長的兼職時間及減輕經濟壓力,可以更專心訓練以獲得更好成績;同時能學以致用,累積助教經驗,回饋跑會,提升跑會內的氣氛,推動更多同學達致 PB,亦眼見拉近兩代跑手的距離,希望會是多贏的方案。

Trailblazer就是一個宣揚運動理念、創作、尋求突破、追夢及引導下一代追夢的平台。我自己的定位,首先是一個運動員,兼職只是我的身份,跑步方是我的全職。

Photo Credit: Sam Leung

撰文: 黃啟樂


文章為作者意見,不代表Fitz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