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100毛有一張cap圖非常正,因為很能夠代表我的聖誕及新年假期。
『我已經planned好我的聖誕及新年假點過,就係一個人渡過。』
愁爆時就最啱煲返套噴淚電影,以毒攻毒。我選了最毒的《Marathon: The Patriots Day Bombing》。
Trailer:
----- 廣告 Ad -----
對於大部分香港人來講,波士頓馬拉松是六大,是入場門檻最高的賽事,只此而已。三年前發生的爆炸案,早已煙消雲散。這也難怪,我們這麼忙,不要說三年前,連昨天發生的事情,我也記不起。
爆炸案是繼911之後,發生在美國國土的第二宗恐襲,是次襲擊造成3人死亡,260多人受傷。在美國人心目中,案件影響之深遠不亞於1995年奧克拉荷馬州爆炸案。
三年後, HBO跟波士頓環球報聯手製作了 《Marathon: The Patriots Day Bombing》,這不是第一部關於恐襲倖存者的紀錄片,但我希望是最後一部。作為一齣紀實新聞片,水準之高肯定是同類當中的佼佼者。
影片敘述了四個家庭的故事,導演選擇用最直接的按時序拍攝手法。觀眾會見到四個本來幸福家庭因為爆炸案而經歷翻天覆地的巨變。
----- 廣告 Ad -----
理察一家The Richard Family
雖然是片中篇幅不多,但也是最令人神傷的一個故事。
8歲的Martin當場炸死。有影片拍到Dzhokhar Tsarnaev就在他身後放下壓力煲。
囡囡Jane失去一隻腳。爸爸的一隻眼失去視力, 媽媽失去大部分聽覺。
片裡見不到理察一家咬牙切齒誓要血債血償,他們並不贊成判處Dzhokhar Tsarnaev死刑。
Corcoran母女
媽媽要接受截肢手術切去雙腳, 囡囡三年內不斷做矯形手術。一家人都患上PTSD (創傷後壓力抑鬱症),媽媽重複看了當天爆炸片段三千多次,一直未能釋懷。案發前一些生活上微不足道的事情如讓腳趾感受沙粒的溫熱﹑在街頭輕鬆散步﹑給家人準備晚餐同享天倫之樂,現在已是遙不可及的大幸福。
Norden兄弟
兄弟兩人都失去一隻腳,男生看似堅強,但講到傷殘令他們告別以往活躍的生活時,要依賴身邊人時,臉上的平靜表情卻難掩內心的悲慟。
----- 廣告 Ad -----
新婚夫婦 Patrick Downes and Jessica Kensky
在人性最黑暗的時候,人性的光輝往往最閃亮。電影中你見到這對超可愛小夫妻怎樣互相扶持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關。
無論去到火星這麼遠,再艱難,你愛的人總有能力令你安全返回地球。
Jessica說: 「爆炸奪去我雙腳,但奪不走我的幽默感。」
原來電影取名《馬拉松》是有另一層意思。爆炸案在終點發生,由此改寫倖存者及其家的一生,康復是一條漫長的路, 尤如馬拉松。
不是問為什麼而是問怎樣
電影中最教我動容是波士頓環球報記者David Filipov的訪問,David 因為深入去報導 Tsarnaev 兄弟成魔之道的而收到「死全家」仇恨電郵,認為他為兇手開脫﹑講說話。他哽咽回答: 「911時,我的父親是其中一架撞向雙子塔飛機上的乘客。」
----- 廣告 Ad -----
他嘗試去回答一個大家一直忽略的問題。關於恐怖主義,要探究的不是為什麼,而是怎樣形成 (not why but how)。
在新一年裡,祝願世界和平,長跑長友。
TED Talk: Making Peace is a Marathon
更多:
Fitz.hk Facebook專頁
至少還有跑步
為了抽馬拉松水,你可以去到幾盡?
乜依家MBA要考跑步嘅?
Yiu Kwong Chan@Fitz.hk
Fitz Running 跑步
本文屬作者意見,不代表Fitz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