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我是中、長距離的田徑選手。
依照大學體育系的傳統,我每天都要經歷辛苦的操練,如同虐待自己身體的練習是家常便飯。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我身上總是掛彩,最後還患上慢性疲勞症候群。有次接受精密檢查後,被診斷出有先天性心臟病,使我不得不結束運動生涯,轉換跑道變成一名運動生理學的研究者。
後來,在四十五歲左右,腹部堆積了許多脂肪,完全變成代謝症候群的體型。身為一名運動治療的專家,必須想辦法改變這種體型才行。所以,在四十六歲時,我重拾跑步的習慣,最後還挑戰了馬拉松競賽。
其實,三十歲的時候,我就已經參加過馬拉松競賽。當時花了半年的時間,密集且大量地練習後才參加競賽,但卻花了四個小時左右才跑完。
明明那麼辛苦練習,卻沒有得到相應的亮眼成績。
四十六歲的第二次挑戰,我以某個想法為基礎,改變了作戰方針,那想法就是超慢跑。
作戰內容為,以不產生乳酸的臨界速度跑完全程馬拉松,結果用了三小時三十多分鐘。儘管體重比以前增加許多,時間卻縮短將近四十分鐘。
在馬拉松用語裡有「三十五公里撞牆期」的說法,明明跑步狀況不錯,但一到三十五公里左右的距離時,速度突然急遽減緩,許多選手因此無法再繼續跑。這個情況是因為能量用盡,前半段的路程跑得太快,造成供給身體運動能量的醣類不足,以至於無法繼續跑下去。
一般人都會認為,想要克服三十五公里撞牆期得到亮眼的成績,就必須經由大量且辛苦的練習來提升「持久力」。
----- 廣告 Ad -----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馬拉松的重點是,如何保有供給能量的醣類到最後。
人體除了醣類,脂肪也能夠供給能量,打個比方,就像是能夠使用汽油、電力二種動力源驅動的混合動力車一樣。我們的身體從事激烈運動的時候,會使用醣類比較多;從事緩和運動的時候,會使用脂肪比較多。
利用這樣的機制,就能夠讓身體主要消耗脂肪,將醣類保留到最後。
以脂肪做為主要能源的理想運動程度是,不堆積乳酸的臨界跑步速度。具體來說就是,能面帶笑容哼歌、聊天的跑步速度,這就是所謂的超慢跑。
後來,我們以現有的基礎科學資料驗證緩慢跑步帶來的效果,並於二○○九年,將它命名為「超慢跑」。本書摘自商周出版《超慢跑入門》只要用走路的速度跑步,就能讓身體變年輕。本書介紹當紅話題的超慢跑,並公開連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能輕鬆開始的超簡單跑步法!輕鬆又不傷身的懶人運動法,快點學起來吧!
文章出處:什麼是超慢跑?
全文作者│愛跑小馬@RUNiROUND.com
本文得到RUNiROUND慢跑俱樂部正式授權轉載
----- 廣告 Ad -----
更多:
Fitz.hk Facebook專頁
修改跑姿 會不會讓你忘了怎麼跑步?
慢跑也能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教妳選購運動內衣
Fitz Running 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