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z > 生活 Life > [運動治療系列]「膝」之交「髀」

原文「失之交臂」解作錯失良機,但當「膝」與「髀」相交出錯又會衍生甚麼問題? 小弟在之前兩篇文章告訴大家膝部結構其實並不簡單,當中包括三個關節。在《膝頭哥,並不是門鉸這般簡單!》一文以關節動力學分析大小腿間的脛股關節在「踎低起身」時的情況;及後《一腳兩制,兩個自救的制 (按)》文章進一步指出兩條小腿骨之間的上脛腓關節在膝至足踝的生物力學的關係和重要性。指出若這不起眼的關節「生銹」,也可是 ITB 痛 (髂脛束綜合症) 和拗柴久久未瘉原因之一。本篇文章則會分析「菠蘿蓋」和大腿股骨末端間的髕股關節的力學和痛症成因。

髕股關節的髕骨是指「菠蘿蓋」,坊間常用其於「跪痰罐」以作夫妻之間耍花槍後的懲戒,古代夏商時亦有一稱「髕刑」之斷足酷刑,由於過份血腥暴力,有興趣人士請自行 Google 一下。言歸正傳,髕骨的功能是保護股骨未端,並作為股四頭肌的滑輪系統以改變其力向和放大膝伸時的力量,尤是膝伸至最後30度。再者,髕骨亦保護了股四頭肌腱,把四頭肌收縮時所產生的張力經髕骨轉移至髕骨肌腱。

嚴格來說,「菠蘿蓋」並沒有直接連結在股骨上,而是懸浮在股骨頭末端的髕骨溝。膝部屈伸時,理論上髕骨會於中間這條溝滑動,其活動不僅是上下的滑動,更會在兩個平面上轉動。大家亦不要忘記之前兩篇文章所提及的脛股關節和脛骨的轉動,三者之間要協調且互動有序,你的膝部才能無痛無聲的自由活動。當中的關節動力學有點複雜,有需要另撰一文再詳細解釋,唯一肯定的是人體的結構十分奧妙和精細!

傳統醫學上「菠蘿蓋」的痛症稱為髕股關節綜合症,是指髕骨關節軟骨的表層下出現變異,導致發炎。患者一般會覺得髕骨後面隱隱作痛,特別是長期屈膝、上落樓梯或斜路。若重複進行大幅度的膝部屈伸時,痛楚便會加劇和出現「啪啪聲」。

請不要貿貿然以退化或勞損解釋以上徵狀,「凡事必有因」,一點一點的小毛病累積起來才導致大家口中常提及的勞損和退化。甚麼是「因」?男女大不同,女性天生骨盆較男性闊,這令女性 Q Angle 變得相對大,而較大的 Q angle 也令髖外展或外旋肌肉難於發力,影響了髕骨的滑動軌跡,繼而增加了髕股關節在不同膝屈角度上的壓力。

扁平足或「拗柴」舊患也可能是髕骨關節疼痛成因之一,因扁平的足弓和不良的足踝位置會影響脛骨及髖關節轉向,最終也影響了「菠蘿蓋」的滑動而導致痛症出現。

除了骨架結構的變異外,大家時常關注的肌力也是重要一環。股四頭肌中的股內側肌 (Vastus medialis)和股外側肌 (Vastus lateralis) 的平衡尤其重要,其中股內側肌未端傾束 (VMO-Vastus Medialis Oblique) 的活躍程度和肌力是膝伸最後30度時髕骨能否「正規」滑動或「誤入歧途」的主因。

無可否認傳統健身室的器械肌力訓練中,坐式腿伸屈機 (seated Leg Extension)、橡筋帶或「踢沙包」能強化股四頭肌。若你把訓練角度集中在膝伸的最後30度及同時把腳腕上屈 (Dorsiflexion),這個運動有助強化內側肌未端傾束 (VMO)。無奈,以上三個動作是開放性動力鍊運動 (Open Kinetic Chain)。在這個位置的所得的訓練效果和的肌力能否帶到其他姿勢值得深究。原因很簡單,當你坐著訓練肌四頭肌,髖關節和膝的角度跟你站立完全不同,足弓和足踝亦不需要承擔你的體重。當你站立起來的時候,我下肢所有關節的位置、負重和用力模型跟坐著時完成不同。

若要以鎖式動力鍊 (closed kinetic chain) 模式訓練股四頭肌斜束,不妨參考以下兩個動作:

Calson Leung 關節SIR Facebook 專頁
場地提供: Connect Fitness & Physiotherapy


文章為作者意見,不代表Fitz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