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z > 生活 Life > [自己關節自己救] 一腳兩制 兩個自救的制

上回以骨和關節角度讓大家進一步了解膝部的結構,繼而從關節動力學的概念分析膝關節在屈伸時股骨和脛骨之間微細的互動,讓大家明白「膝頭哥,並不是門鉸這般簡單!」膝痛並不能單單以退化或勞損這類字眼作結,不要以為「呃我膝頭哥唔食辣椒醬咩」咁就「過骨」。

每當求診者聽到退化或勞損這兩個字眼時,特別「入耳」,而且這個「訊息」深深植入在他們的腦海中,結果相信了、心灰了、認命了,自行斷定「無得醫」。在此,我鼓勵大家突破這個思維框框,嘗試從關節的硬件及軟件的問題了解關節痛症。「硬件」是指骨架結構、關節、肌肉、韌帶等結構;「軟件」則是指肌肉神經系統的控制,則神經系統有沒有過份活躍或反應不足。若要舒緩、改善甚至乎根治痛症,必須兩者兼顧,缺一不可!

上篇文章的重點是股骨和脛骨之間的微妙轉向與膝部屈伸的關係,那麼什麼原因會導致這個轉動幅度減少、消失或「timing 唔啱」? 答案盡在你膝部後方膕窩 (Popliteal fossa) 的一條小肌肉 - 膕肌。

這是膕肌 (Popliteus),不是膕繩肌 (Hamstring)。這肌肉由股骨 (大腿骨) 遠端外側連接到脛骨 (小腿骨) 近端的內側,在腓腸肌之下,主要功能是內旋脛骨或外旋股骨從而協助屈膝。任何需要反覆屈伸膝蓋的動作如步行、跑步等,或是需要急停、轉方向的球類運動,若然膕肌失能,便會影響膝關節中脛骨或股骨的轉動、繼而影響整個下肢力學。

另外,我要一提常被忽略的上脛腓關節 (Proximal Tibiofibular Joint),知道在哪處嗎?即膝部外側突出的小骨頭位置。膝部屈曲時此骨頭比較突出,腿伸直時變得平順,摸不到其位置。

此關節提供一個平台面令腓骨能在脛骨面上下、前後輕微活動。其功用在屈伸膝部時為脛骨內外旋作緩沖,也承擔步行時足踝關節的扭力,尤如「避震器」。若不幸「拗柴」,這結構也 GG 了!

上脛腓關節活動力 (Joint mobility) 跟膝部和腳腕活動幅度具直接關連,你「以為」自己的 ITB 痛 (髂脛束綜合症) 和「拗柴」久久未癒,也可能是他作怪。

一腳上的兩個制: 先就是鬆解膕肌,再增強上脛腓關節的活動力。那麼如何物理「自」療鬆解膕肌和活動上脛腓關節,以下短片的「手作仔」應該幫到你! 加油!

Calson Leung 關節SIR Facebook 專頁
場地提供: Connect Fitness & Physiotherapy


文章為作者意見,不代表Fitz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