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峽谷挑戰(Canyoning) 就是在峽谷裡從上游向下游前進的活動。不同地區對這項運動有不同的譯名,例如美國會稱之為Canyoneering,在歐洲稱為 Canyoning,台灣俗稱溪降,香港則稱「峽谷挑戰」。
峽谷內的環境相對複雜,參加者需要面對不同的天然地貌,如﹕河道、瀑布、跌水潭(plunge pool)、壺穴(pot hole)等。另外,峽谷內亦存在著其他不同環境因素影響活動,如﹕水的流量、流速、溫度、路況、下降高度等。因此,峽谷挑戰需要運用到不同的技術前進到目的地,這涉及一般遠足技巧、繩索技術、跳潭、人體保護(Spotting)、游泳等。在尼泊爾等地,部份峽谷挑戰旅程更會長達數天,參加者更需要具備野外露宿的技巧。由於此項活動有一定危險性,參與前必先接受適當訓練及由專業教練帶領。
香港現時有二百多條石澗,適合不同程度的峽谷挑戰活動。最熱門的石澗有馬大石澗、屏南石澗、坳背灣坑等等。
歷史﹕
峽谷挑戰活動在歐美等地已經盛行數十年,各地都成立了不少活動組織推廣有關活動,如﹕美國峽谷挑戰學院(American Canyoneering Association)、英國峽谷挑戰領隊協會(UK Canyon Guides Association)。
----- 廣告 Ad -----
在香港,類似的活動一直都存在,如﹕行澗、瀑降等。
在香港,行澗或溯澗泛指由下游沿著石澗向上游前進。參加者會在石澗內前進,遇上岩壁便攀過,如岩壁難度太高則會另覓山路繞過。過去數十年,由於這種活動方式消費低就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因此大受香港人歡迎。而香港不少旅行隊亦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過往行澗活動亦出現過不少意外,導致人命傷亡。
瀑降則指在瀑布上方以繩索下降至瀑布下方,參加者有機會受到流水的直接衝擊而出現窒息的感覺。這是一項小眾活動,只有少部份擁有豐富野外活動經驗及追求刺激人士參與,過去香港亦未曾有正式訓練系統,因此不少技術都是從攀岩及緣繩下降借鏡而來。
直至2012年,一班熱心於戶外訓練的人士邀請美國峽谷挑戰學院(American Canyoneering Association)到香港進行有系統的培訓,並培訓了首批峽谷挑戰教練及領袖。
同年,香港峽谷挑戰協會(Hong Kong Canyoning Association)正式成立,並設立了培訓制度,讓有興趣參與峽谷挑戰活動人士提供不同程度的証書課程。
----- 廣告 Ad -----
2013年香港神託會匯心生命歷奇中心亦展開了培訓工作,安排職員接受培訓,考取美國峽谷挑戰學院教練及領袖,並開展峽谷挑戰活動推廣。過去數年間,不同人士曾進行峽谷挑戰,如﹕青少年、親子、長者、聽障人士、輕度智障人士等,並接受不同傳媒訪問。峽谷挑戰活動雖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經驗調整後,不同能力的人士亦可參與其中。
教練資歷﹕
香港教練主要接受美國峽谷挑戰學院(American Canyoning Academy)的峽谷挑戰領袖、峽谷拯救技術員或教練課程。 訓練內容除了繩索技術外,還包括﹕風險評估、帶領模式、拯救技術等,並著重在活動的安全。
活動時教練會為全部參加者準備個人保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PPE),包括﹕頭盔、安全帶、下降器、繩索、助浮衣等,而以上裝備均符合CE、UIAA、USCG等國際標準,參加者必須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妥當地穿著,確保安全。
如何選擇峽谷挑戰活動?
有興趣的朋友必須考慮活動教練是否經過正統訓練,雖然香港未有規管野外活動教練的制度,但經過正規培訓的教練可給予你更大的信心,讓你快快樂樂回家。另外,有興趣的朋友亦須留意教練提供的個人保護裝備是否符合國際標準,始終你不會希望把生命寄託在「淘寶」的助浮衣吧!
畢竟個人安全才是最重要!
延伸閱讀﹕
Fitz.hk Facebook 專頁
Fitz Hiking 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