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想談的主題並非毅行者,但也跟毅行者有點關係。事緣自從毅行者完結之後,身邊的朋友和同事都問我有關經歷,更有好些說自己也想參與。其中一位同事因為身邊不少朋友也參加過毅行者,於是自己也想嘗試,但她一向沒有固定的運動習慣,更鮮少行山。早前她跟我說自己有開始上健身房,自己體格也不錯,相信沒有問題。老實說,如果她就這樣子跑去參加毅行者,我實在有點擔心。這也帶出了我一直有感不少人對於行山運動有所誤解。
我個人是絕對不把健身等同於運動,特別是專門鍛鍊特定肌肉或線條的負重健身項目。早前參加Moontrekker時,當中接近一半的參加者都是外國人,很多都有著一身孔武有力的肌肉,加上全身上下的專業裝備,起步之際神采飛揚,手持雙杖健步如飛,可謂先聲奪人。但當路程過了一半,很多人已經頹喪不振,雙腿乏力,更從救護站聽聞有人下坡時摔倒而頭破血流。到了鳳凰山段,很多人基本上已經是全靠雙杖支撐,每落一步梯級都腿軟欲倒,只能極緩慢地逐步拾級而下。這些很可能就是只倚重健身訓練而忽略了實戰鍛鍊的後果。
Moontrekker全程只有30至45公里,與毅行者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尚且能令人如此狼狽,何況100公里的毅行者?若只靠器械健身,是絕對不足夠的。首先,健身器械可以集中鍛鍊特定肌肉,但行山所須的卻是全身不同肌肉的協調。舉例說,在一條崎嶇不平的山徑下坡,不但需要強健的大腿及小腿配合運動,同時講求良好的平衡力,和核心肌肉來保持身體的穩定,也需要有應付山路的經驗和即時反應來掌握路況。這些都不是在健身房可以訓練得到的。
再者,器械健身可以幫助訓練肌肉的強度和爆發力,普通行山當然可以應付,但長度達數十公里甚至一百公里以上的長途遠足,最需要的卻是耐力,而耐力是靠付出大量時間去煉成。很多前輩都說過,毅行講求「儲里數」,我的長跑教練也持同樣理論。耐力型的運動,真的是沒有捷徑可走。一身彪悍的肌肉確實令人艷羨,但記住身體愈重,就需要愈多的力量去支持,這對耐力型運動反而不利,這也說明為什麼長跑好手大都身形瘦削。
還有一點,耐力型運動對心肺功能也有一定需求,加上香港的天氣因素,不做帶氧運動是鍛鍊不了心肺功能去應付在潮濕天氣之下的長時間戶外運動。為什麼你上山時氣喘如牛,他卻輕輕鬆鬆如履平地,這就是分別所在。
----- 廣告 Ad -----
健身可以幫助重點鍛鍊,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本人也會借助器械鍛鍊大腿前後肌,的確有助減輕膝蓋負擔,提升肌肉強度,對長途遠足很有幫助。但很顯然,沒有實戰及耐力訓練,只靠健身很難勝任如此長途的行山活動。敢於挑戰是極好的事,但既然決定挑戰就得先好好裝備自己,記住在100公里的途上,任何小傷小痛或不適都會無限放大。既然要做,就做到最好,共勉之!P.S. 無論上山落山平路都手持雙杖的,我們戲稱為「翼龍」。成為翼龍有時候乃不得已 (例如上大帽山的超斜馬路,能不做翼龍的都是真‧神人!) 但回想十年前毅行者哪有這麼多翼龍?今年,我也不倖免出動了「單翼」,或許人愈有能力負擔在裝備上,反而愈忽略了自身力所能及的鍛鍊,轉而倚賴了裝備帶來的便利。明年我的目標是盡可能「褪翼」,進化成「速龍」,爭取更好的成績!
更多:
Fitz.hk Facebook專頁
路跑初體驗
小昭@Fitz.hk
Fitz Running 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