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景陶碉堡,陌生的名字,卻原來鎮守邊境前線超過半個世紀。因位於新界北部邊境禁區內,在2012年前,從未有遊人的足跡。隨着今年初第三階段的邊境禁區開放,七座麥景陶碉堡全數被剔出神秘的禁區範圍。
「華界」與「英界」的壁壘,隨着時間推移,順着邊境遷界,漸漸湮沒在史冊中。昔日的軍事要塞,連同小村古蹟,甚至沙嶺墳場,都成了本地遊的新景點。青山郁郁的文錦渡與高樓處處的深圳,只剩一河之隔,但邊境巡警已退到新的界線去。從今以後,如何守護這一片最後的綠土?
爭相踏足舊日禁地
邊境開放計劃,於2012年開始,第一階段開放了米埔至落馬洲管制站,及沙頭角至蓮麻坑地段。2013年的第二階段,開放了落馬洲至梧桐河一帶,其中包括六條鄉村。至2016年初開放最後一段,由梧桐河至蓮麻坑一帶地區。許多山友都密切留意着地段開放情況,爭先到從未踏足的禁地遊覽。
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的麥景陶碉堡,合共七座,外型一致。東自沙頭角起,在蓮麻坑、香園圍、打鼓嶺、文錦渡、落馬洲,至西面的米埔各有一座,連成一道防線,屹立邊疆,俯視接壤的深圳。以往,邊關人員在草木叢生的緩衝區日夜巡守。
正是多年來未有遊人,舊日禁區內許多古蹟,包括礦洞、各個碉堡警崗,逾七十年歷史的日軍戰壕,都得以保存完好。所以,到訪的山友遊人,更應好好愛惜古蹟,不要取走當地物品或遺下墨寶及垃圾等各種痕跡。
----- 廣告 Ad -----
沙頭角至蓮麻坑
由沙頭角至蓮麻坑一段,雖然最早開放,但目前人跡未算太多,道路也不明顯,行山新手絕對不宜。即使是有一定行山經驗,也必須有充足裝備,並隨時要準備”剷林”。而走這段路,大都為看礦洞而來。
到過蓮麻坑的礦洞,才會真切明白何為「別有洞天」。尤其六號礦洞,因空間特別寬敞,而被稱為「大廳」。在極為暑熱的天氣下,在礦洞內,會感到清涼無比,洞口有水濂,流水敲打在礦石上,奏出天然的音樂。進入洞內看洞外陽光,又是另一番美景。即使走了不少難艱的路才到逹,也不枉此行。但洞內有洞,別貪心走得太入,免生意外。
該地段內還有二次大戰時期,日軍修築的哨站和戰壕。受惠於長期隔絕的關係,簡陃的建築仍然十分完整,只有蝙蝠來居住。然而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所以蚊蟲之多,也是一般尋常行山徑不可相比的。
不禁想到當年偷渡的人,不斷在草叢裏跟蛇蟲鼠蟻搏鬥。更在沒有GPS定位的手機應用程式,甚至沒有地圖又不能用電筒的情況下,越過嚴密佈防並全身而進,抵達山下小村再進入市區。恐怕更多的,長埋在沙嶺的無名塚下。
----- 廣告 Ad -----
梧桐河至蓮麻坑
這個最新開通的地段內,以平路和馬路為主,路不難走而古蹟也特別多。
軍事遺跡方面,可看到三個麥景陶碉堡,包括在香園圍附近的白虎山碉堡,打鼓嶺的瓦窰碉堡,文錦渡南坑碉堡。其中只有瓦窰碉堡的路段稍斜,但可以順道看被大樹環抱的灰窰。至於南坑碉堡則視野開闊,可清楚看見深圳河和羅湖海關,更有不少好奇又大膽的朋友順道往沙嶺公墓看看。
民間古蹟,首推香園圍的房子及碉樓。香園圍是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村,現存有兩排青磗房屋和樓高四層的碉樓。而連接碉樓的一間,更保留着舊日的結構和各式傢具。牆上掛着一張黑白半身照,相中人身穿西式禮服。由此推斷,該村較為富裕,有海外華橋回來建造樓房,並以人力物力保衛村落。
香園圍附近更有大片綠油油的草地,芒草遍野,尤其在藍天白雲之下,整個環境由各種亮麗而層次豐富綠色交織而成。
沿着文錦渡,由新屋嶺前往沙嶺,路上會發現一輛”中巴”停泊在草叢。對,是九十年代末期已消失的米色配淺藍色巴士。巴士停泊/棄置在此的原因不明,不少巴士迷久候邊境解禁前來一看;而從近期山友拍下的邊境遊照片看來,此處已成熱門景點。
邊境述異
遊邊境,總令人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重型鐵絲網是邊境最常見的風景。然而眼見鐵絲網外就是康莊大道,而自己則在草叢中亂行亂闖,倒自覺是一個偷渡客。
更明顯的是,山上只有孤墳和荒廢棄置的建築,山下則是零落小村,看着對面的深圳盡是高樓大廈,令人尤其感覺虛幻。若遇上其他行山客,或是村民和警察,閒聊間總會笑說深圳河兩岸,繁華的是深圳,荒涼的是香港。
梧梧河至蓮麻坑一段,雖是最後開放的禁區地段,但最快出現變化。蓮塘/香園圍口岸已經在趕工當中。路上,收購地皮村屋的地產告示,較路牌更多。「發展」正是弦上的箭,蓄勢待發。
----- 廣告 Ad -----
偏偏這一片土地,因長期隔絕,得以保存一大片的翠綠。若有日失守,尤其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