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 VS 實體 – 同步推廣越野比賽
如果有留意開平常分享,上個年度到了7次深圳比賽,只不過就只參與過兩個主辦單位 (七道賽事、小貓快跑) 的比賽。今次比賽為另外一個主辦單位,第一次以賽會身份舉辦比賽的「跑者之星」。「跑者之星」TopStar 主要提供 ITRA 分數計算服務,並提供不同跑手數據分析。
從今年開始,「跑者之星」由數據平台轉型,同步舉辦「開放式越野」。簡單而言,就是我們在疫情期間不多不少也參與過的虛擬跑。跑手可以在指定日子期間,完成路線並提供相應手錶數據,可以獲得名次獎勵和 ITRA 分數,並也會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末,邀請跑手一起參加決賽,去爭奪排名。

梧桐山有北門和南門兩個主要入口,今次比賽就在北門起步繞一個大圈。
今次梧桐山挑戰賽就是第一次開放式越野的決賽,在4月中已經有大約50個跑手曾經完成15km賽道,最後在今次決賽也有大約30個跑手參加。

準時在上午7:30起步,盡量避開炎熱天氣,方便跑手做出好時間。
路線簡介
今次是自己第二次登上深圳第一峰梧桐山,可以先參考2023年的賽後報告。
今次路線與兩年前比賽完全不同,簡單說就是經羅龍界,即是羅湖區和龍崗區的交界,由海拔大約60米左右直上到943米梧桐山山頂,路況是比較陡峭的泥坡,5公里左右上升900米。路況完全不容易,可跑性非常低,在香港也較少有攀升較多的原始路況。

在山頂上會有義工幫忙記錄和拍攝,雖然沒有路標,在重要路口也有義工幫忙指路。
到了山頂後就直下好漢坡,一條鋪砌過的平整樓梯。到蝴蝶谷平台需要轉入山徑一小段,主要因為原本路線大圈距離不足15公里,要走入小段山徑稍稍延長路線。最後就是盤山公路,大約6公里大帽山路般的馬路,跑手可以高速下降回起點。

落到終點有工作人員記錄時間和拍攝,雖然比賽規模不算大,只不過有非常多義工!
垂直登高賽
比賽也獨立拆開頭6.6km是垂直登高賽,會額外上載獨立ITRA記錄,由起點到梧桐山山頂。香港暫時並沒有太正式的垂直賽,只有Stairmaster比較相似,但該比賽距離超過20公里以及攀升超過2000米。另外登高賽通常就只計山腳和山頂時間,並不會要求跑手落山時間。登高賽 (Vertical Uphill) 也包含在世界山地錦標賽,距離通常為3-5公里,攀升數百至1000米的賽事,但暫時在亞洲地區不算太熱門。

15公里賽事考驗跑手在多變路況繼續可以高速奔跑,是越野跑入門的好選擇。
ITRA分數評估
「跑者之星」本身就是方便跑手統計 ITRA 分數的平台,自己也推出了 TPST (TOPSTAR Performance Scoring Technology) 分數,去嘗試補足現有評分系統。今次賽會在賽前因應賽道,預估完成時間和相應的ITRA分數。最後批分就當然會因應跑手原本分數成績,而有所調整。如果想「衝分」的跑手,絕對值得先練習賽道,參考預估時間,然後再決賽用目標時間來完成!
ITRA分數迷思?
近來在內地越野跑圈鬧得熱烘烘,有關竄改比賽成績(如果有興趣的跑手,可以到各大內地平台了解更多),以獲取 ITRA 高分和精英資格。ITRA Performance Index 能力表現,原意是提供統一平台,去評估跑手在不同越野賽道的表現和能力。分數會因應比賽主辦上載的距離和攀升在基礎,再加上參賽者原本的分數作評分。
當越野跑比賽百花齊放,各大賽事和品牌招攬更多精英,到達某一個分數就自然可以獲得免費名額、品牌贊助等等。「衝分」可能是其中一個小目標,也令到中上游跑手有更大動力參與。但在競技層面上,跑手原意應該在比賽爭取更好成績和更佳名次。要出動到篡改分數,而獲得精英資格,倒頭來參加其他比賽就非常之容易露底… 相信絕大多數跑手本身也真心享受越野運動,否則也不會花那麼多時間在炎炎夏日、又或者天寒地凍跑到山上繼續訓練,精英跑手花出的時間更甚。
相信今次是極度個別事件,也同時為越野跑圈響起反思的警號。與其為一個觸摸不到的分數上心,倒不如回想為何當初參加這種挑戰自我、讓人又愛又恨的運動吧?投入訓練去換取成果,滿足感要自己才明白。


賽後與賽事總監合照,感謝邀請可以與深圳跑手一同互相交流。
虛擬賽介紹:
https://mp.weixin.qq.com/s/y_604MMTW8gTDgF_1fBe1w
實體賽前需知
https://mp.weixin.qq.com/s/jlPzuhZogmWvkQ14gwyt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