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 Ad -----
「當我們能放下更多對物質的欲望時,
才會發現什麼才是自己最需要的東西。」
在旅程開始之前,我列出了一大張的裝備明細,從睡的到吃的、住的,甚至連玩的都在我的清單裡。如同菜單一樣,越多越精彩,越豐富越吸引人,在出發離開台灣前,這些行李的重量就差不多要三十五公斤了,而這三十五公斤,必須全部放在我那台腳踏車上。
原本的單車行李包,我在前後輪兩側各放兩個,所以總共會有四個行李包裝下我所有物品,但當我到紐約後,我跑了好多家腳踏車店,就是找不到適合我放在前輪兩側的貨架,因為前叉的設計當初就不是針對旅行用的,所以沒有螺絲孔可以裝下貨架,沒了貨架,就沒辦法掛上那兩個行李包。
----- 廣告 Ad -----
每家店面都告訴我,如果你要裝,你就要換這個換那個,然後改掉這個,英文不是很好的我,整個一頭霧水,難不成要我換一台車嗎?而且我算一算,需要的錢也差不多可以買輛新的腳踏車了。
我回到青年旅社,看著從機場慢慢拖回旅館的行李。回想自己是怎樣將腳踏車和行李半拖半拉弄到青年旅社;還有,剛上路時,不知道怎樣控制負重的腳踏車,常常會被沉重的單車拖倒在地上;或是在抬上樓梯時來個「翹勾鍊」,但也只能忍受路人冷眼旁觀的眼神。我感到心灰意冷,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持續下去?
「怎麼辦呢?難道我還要繼續拖著一大堆行李跟著我旅行嗎?」我苦惱著。
當時我獨自坐在客廳時,與我同住在這間青年旅社的中國同胞──袁,從外頭回來,他聽完後,也為了這件事跟我一起苦惱著,一時他也想不出該用什麼辦法解決。
最後,我深深吐了一口氣,並告訴自己:「只要有的住有的吃就好,剩下的遇到再說。」於是我打開我的行李,把那些當初自認為很重要的東西乾脆打包寄到終點站──聖地牙哥,拿出折疊椅、洗鏈器、延長線、地墊、鏟子、防曬油、充電器、洗衣粉、調味醬……衣服也只留下冬夏各一套,輪流交換穿就好,就這樣,這些零零碎碎的東西,讓我的重量少了快十公斤,我從四包行李最後濃縮成兩包,剩下的就請袁幫我寄到聖地牙哥。
----- 廣告 Ad -----
在旅途中,我變得越來越乾脆把其他用不著的東西一一丟棄,太陽能板充電器我也丟了,鞋子我也丟了,換了涼鞋後,連襪子和拖鞋也都不穿了,剩下的東西都是一路陪我從出發到終點的東西,而這些東西的使用率也一直是最高的。
旅行前我問過一個單車旅行家:「你是怎麼保持良好的體力去騎車?」
他簡潔有力的說:「睡覺。」
於是我越來越能了瞭解到「很重要的東西,其實並沒有那麼需要」。
在一個人旅行的過程中,儘可能的讓自己的身體狀況維持在最佳狀態,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保暖防水衣物是非常重要的裝備之一,當初我就是太有自信不攜帶雨具、不準備雨衣。但是,就算是頂級的防水透氣外套,也會因為它具有先天的「透氣性」,所以面對又濕又冷的天氣時,保暖的效果也會打了點折扣,結果因為沒有防水雨衣,讓自己差點重感冒,也曾因為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騎到差點熱衰竭。
另外,住宿的品質也是相當重要的條件之一,睡袋的舒適度、睡墊的隔熱能力,一個好的睡眠品質會影響到每日騎車時的精神狀態;肚子餓的時候也要準備好野炊的打算,「背包裡頭永遠都要為自己保留一份餐點。」這也是我在旅行中學到的經驗。說穿了,剩下的東西只是能讓旅途中多點意外的樂趣,但那些並不是真正旅行所「需要」的東西,而是旅行中「想要」的東西。
想要和需要的不同,也讓我反省過去的我,總是喜歡去追求最新的科技,喜歡名牌和視覺效果很好的物品,這常常會讓我們淪陷在物質的迷思裡頭。想像一下以前的人們,沒有這些東西也能活得很快樂,也活得好,不是嗎?
陪著我騎到最後的水壺, 是從便利商店買的三十五元飲料瓶子,幫我抵擋陽光的,是一副不到五百元的太陽眼鏡,連絡用的手機也只是一台便宜的手機,GPS 不當地圖使用,而是我查看所在高度的工具。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了,我也越來越像個流浪漢了,當我們能放下更多對物質的欲望時,才會發現什麼才是自己最需要的東西,而那些真正需要的,我們才會懂得珍惜。
本文摘自太雅出版《騎在天使安排的道路上》一書,作者張永威為紀念母親與姐姐,將自己放逐美國,單車新手的他,踏上了108天的單車之旅,橫跨美洲東西岸,歷經高山到沙漠、酷暑到冰雹,遭遇最困難的處境、目睹最壯麗的風景、遇見最美好的人。
文章出處:單車遠行的斷捨離
全文作者│chinyi @bikeid.net
本文得到 BIKEID正式授權轉載。
更多:
單車旅行 第一次就要上手
失傳百年單車防身術重現 保障車友騎乘安全
[騎力] 練車前須知的五級訓練功率與心率
Fitz Cycling 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