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粉嶺邊境的禾坑村是香港的客家村落之一,分為上下兩地,為李姓村落,祖先相傳為唐朝李姓後代。旁為沙頭角海,背靠紅花嶺。顧名思義,此村曾以種稻米為主,故稱禾,地勢就是一個坑地,為禾坑。
遇上受傷的香港神木
坐上從粉嶺開出的小巴 55K 或往沙頭角方向的巴士 78K 可到達。下車後沿著路往下走,神木即映入眼前,是一棵逾百歲的沉香樹。沉香樹是香港名字的緣由,有說「香」是指百年前向外產出的香料,由沉香樹結香而來。由於其價值甚豐,故常被濫伐。在中國大陸已列為保護植物,而於香港,現已被分類為受威脅的易危級別。可惜在近二十年間,常有不法份子到香港砍伐作轉售,完好無礙的所餘無幾。以往的村落常以種植沉香為風水作用,守護村落居民。而在禾坑村的這一棵則剩下半棵樹根。
參訪百年前的「現代」「英皇」
進入上禾坑村,即看見一列武館的七彩旗幟飄揚,原來禾坑村有著名螳螂拳教頭,早從60年代已經紮根。除了武術了得以外,村內亦有一幢清初(1616-1636年) 建成的書室,屬於少數專用教學而設的私墊。乾隆年間(1736-1795年)改建成現眼前看見的鏡蓉書屋。為當年客家村落子弟而用,亦歡迎各地有志科舉之士入讀。建築內除了學習的廳堂,還設有閣樓,供離家在外的遊子入住。屋內的牆身用青磚砌築,間隔則是未經燒製的泥磚和夯土,書屋中間為一天井,冬暖夏涼。據說當年在全廣州科舉的首名亦入讀此書屋,故甚具名氣,不少學子慕名而來。
混血地標 富貴古宅
香港開埠當年,由於農業已漸漸無法謀生,一批客家村民選擇飄揚過海尋求機會,即俗稱的「賣豬仔」。一個名叫李道環的年輕人於30年代衣錦還鄉,回到禾坑村後即興建「發達堂」供家庭及後人居住,是沙頭角的重要地標。發達堂樓高兩層,瓦頂建有長長的客家式人字,卻裝飾西式尖頂。底層趟櫳門為中式建築,又混搭葡萄牙和東南亞式的騎樓,材質不僅用傳統青磚和木材,亦有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各種風格交錯配合成為獨特建築物。一座建築物就能象徵1930年-50年代,多批香港人離開家鄉,到外地尋找機會的地標,現已被政府列為法定古蹟。
----- 廣告 Ad -----
原文載於 TrailWatch.hk徑.香港
更多:
Fitz.hk Facebook專頁
橋咀洲
田下山
綠樹、流水、三椏灣︰初夏大埔遊
Fitz Hiking 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