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在 Facebook 上看到網友 Vivien 的呼籲,讓我一下子回想起 9 年前自己曾經講過的一個小故事(毅行者 2006 後話)。前塵往事湧上心頭,發現自己對自己的一個承諾原來從未兌現,所以也就不計較自己與 Vivien 其實是從未踫面的了,立即通過網絡舉手,決定參加由她所發起的西貢嶂上「自己鋁罐自己抬落山」小行動。
11 月 14 日,大伙兒在早上九時左右於北潭涌集合,這時候我才知道今天參與活動的朋友有多達 37 人,男女老少,除了跑友小叻,Paul 哥與成成外,所有面孔都是我今日初識。
從北潭涌登上嶂上,召集人選擇了從鰂魚湖登山,接雷打石交界再沿麥理浩徑三段逆走到嶂上。這是我第一次走這段山路,也讓我拍到了在艷陽下紅白分明的洛神花。
多得郊遊人士的貢獻,清潔大隊的工作毋需要等到抵達嶂上後才開始,有經驗的朋友打開網袋,戴上勞工手套,再拿出燒烤鉗子,開始拾起沿路上見到的垃圾。
到得我們接上了麥理浩徑,我手上收集到的垃圾已有大半袋滿,而且種類繁多,膠樽、膠袋、紙盒與零食包裝袋等各適其適。
但路上也是有我們無法拾起的垃圾的,譬如說,有埋在泥裡的膠樽在挖出來後才發現是個蟻窩,這時候我們便要慌忙地將它丟回到地上; 又譬如說,有近在眼前,卻又因掛在密林山坡下而遠在天邊的飲料紙盒,對這些垃圾我們都只能望門興嘆,徒呼奈何了。
----- 廣告 Ad -----
終於登上了今天的目的地嶂上許林士多。
也看到堆在士多門前,今天我們要嘗試處理掉的「鋁罐山」。老實說,當我在士多裡吃著熱燙餐蛋麵,喝著冰涼酸梅湯,再打量著面前這座大山時,我是沒信心大家能將它一次過清理掉的,但即使無法一次過搬下山,我們也要先將鋁罐打包,待日後再搬運。
吃飽喝足,是時候要開工了。大家一擁而上,卻其實有點手忙腳亂,要將鋁罐推到空地,又要將它們逐個壓扁,再要將壓扁後的鋁罐裝進垃圾袋打包,面對碩大無朋的鋁罐山實在不知要如何入手。但現代人的一個特點就是懂得分工合作,轉眼間,大家各展所長,各司其職,便隱隱然形成了一條流水生產線:第一組義工負責登上鋁罐山,用鐵鏟將鋁罐推到負責壓扁的義工身前。
第二組生產線接到鋁罐後會用石頭去砸,又或者用腳去踩,務求要將鋁罐的體積盡量縮小。
第三組生產線則守在第二組朋友的身後,負責將已壓扁的鋁罐裝進垃圾袋,再打包扎好。
----- 廣告 Ad -----
以我體重,自然是很適合作為「壓罐隊」一員的,而我腳下加厚的 Hoka 登山鞋也正好能應付壓扁鋁罐時那些銳利的鋒口。如此我不斷重覆地在鋁罐上踩上了個多小時,便開始領略到一點奧妙。踩鋁罐原來是不必用力的,用力反而壞事,有機會會將罐內的臭水一下子擠噴出來,會濺得自己或別人一身穢。面對一個未變形的鋁罐,我們可先從中間將它踏扁,再從 45 度角以體重的壓力將頭尾突起的兩端向中間踩去,如此一片完美的鋁片便會成形,這點知識對日後有機會要拾荒的朋友應該會派用場。
個多小時後,士多門前的鋁罐山終於大部份裝好,卻發現靠近欄杆的一堆鋁罐原來藏著一個蟻窩,相信士多老闆要先將蟻窩處理後我們才能將它移走。
正當我們以為大功告成的時候,卻被告知山外有山,士多屋後原來另有一堆鋁罐山,而且年代更久遠,罐身已被陽光曬得通體發白,雜草叢生,有種快將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味道。
一不做二不休,大家也就合力將它一并處理掉。
將鋁罐打包的工作終於做完,大家稍事休息。這時候,原來士多門前用來堆放鋁罐的地方變成了一片空地,一隻蝴蝶飛來,在空地上打轉,似乎對這片土地的改變感到很驚訝。
據統計,我們今天約處理了 14,000 個鋁罐,是遊人在這地方十多年來的積累成果。
郊遊人士在嶂上士多補給,可能會覺得自己就像在市區餐廳消費般,可以飲完吃完就走。但你既然知道自己也要花費不少氣力才能登上嶂上,自然就該明白老闆是沒能力去處理大家遺下的膠樽與鋁罐的,若你仍堅持遺下它們是你一種消費後的權利,那麼它們便只會一直堆放下去,直至天長地久。所以,我相信你也是同樣愛護山林的,只是有些細節有時候總要別人的提醒,所以從今以後,大家就請緊記將自己的鋁罐帶下山吧。
收集完畢,剩下的最後工作就是要將鋁罐抬下山,會合在海下路等待的貨車。我拱上擔挑,回憶起小時候有見過父親也是用擔挑搬電視機回鄉下過年的,但今天我還是平生第一次以擔挑搬運東西。
看似纖纖弱質的女孩也沒多哼幾句,賤肉橫生的我就自然得挺起胸膛,大踏步沿嶂上郊遊徑往海下路走去。
擔挑在一路上要不時轉膊,走了約 45 分鐘,我們終於見到會合的貨車。據電子磅顯示,我們共搬運了 181.55 公斤的鋁罐落山,除有蟻窩的鋁罐堆外,所有鋁罐一次過清走,而收集的鋁罐將會送給一些拾荒的婆婆。這天的工作終於圓滿結束。
----- 廣告 Ad -----
第一種人會亂丟垃圾;
第二種人不會亂丟垃圾;
第三種人會拾起路上的垃圾;
至於第四種人,他們會讚頌拾垃圾的人,更可能會為此而作一首歌、寫一首詩,但他們自己卻從來不曾試過去拾起路上的垃圾。
我相信第一種人在香港始終是少數,我們大部份人都屬於第二種。但許多時候,我們會都不自覺地做了第四種人,即使我們很希望自己會是第三種人,而要誇出這一步轉變,我們往往都需要一點推動力。所以,我很慶幸,也很感謝網友 Vivien 的呼籲,為我提供了今天的這點推動力。
原文載於前璡博客
相關報導:《蘋果日報》37義工「移山」 西貢嶂上逾萬鋁罐堆終清走
更多:
Fitz.hk Facebook專頁
自己垃圾自己揼
許林.往事
[毅行備戰] 第三段: 北潭凹至水浪窩
Fitz Hiking 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