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時間競速的 Haile Gebrselassie
兩英哩、三千、五千、一萬、15km、20km、半程馬拉松、30km、全程馬拉松,幾乎所有你噏得出的中長距離賽跑紀錄,Haile Gebrselassie 都曾是世界紀錄的保持者。Haile Gebrselassie的體能天賦是無庸置疑的。有些科學家相信,如果 Gebrselassie 早點進入馬拉松領域,或許他已經打破全馬兩小時完賽的高牆。
2011年,法國 Aix-Marseille 大學醫學院 Dr. Stephane Delliaux 在內的三位運動生理學家,將這個論點投稿至《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這個法國研究團隊採用最大攝氧量 (VO2Max) 的模型進行論證,打破兩小時完賽時間的運動員必須達到86毫升/公斤/分鐘 (中長距離男子選手若想在奧運奪得名次,最大攝氧量需達80毫升/公斤/分鐘。一般年輕男性的最大攝氧量約為45毫升/公斤/分鐘)。
然後這些科學家主張,年齡增長會讓最大攝氧量呈線性下降,每增長一歲會降低0.43毫升/公斤/分鐘。他們已知 Haile Gebrselassie 2008在柏林馬拉松打破世界紀錄時,最大攝氧量是82.8,根據這個條件,他們估算在2000年時,他應該能夠打破兩小時完賽的高牆。
那年大約是他在跟 Paul Tergat 惡鬥、贏得最後一面奧運金牌的時期。這些科學家表示:「因此,我們預測來自東非的世界頂尖馬拉松跑者,年齡約在25歲或更低,有可能打破兩小時的高牆,如果他夠早開始接受專門的訓練。」
----- 廣告 Ad -----
Aix-Marseille 大學的理論很有趣,但 Haile Gebrselassie 覺得它行不通。首先,跑者的狀態無法簡化為最大攝氧量。更重要的是,Haile Gebrselassie 直到2002年才開始跑馬拉松,而且他從不認為越早跑馬拉松越好。他告訴 Ed Caesar:「重點在於骨頭和關節,它們還很軟,如果你挑才種沒多久的樹來當木柴,你不會成功的。木頭太軟,沒什麼支撐力,因為它還很年輕。人也一樣。」
Haile Gebrselassie 生於埃塞俄比亞空氣稀薄的高地城市 Asella,時間大約是1970年代初期到中期,家中人口眾多。他的官方生日是1973年4月18日,但是沒有人、甚至連他本人也不知道自己確切的出生日期。
他的父母耕地種田維生,希望兒子有一天也繼承衣缽。但 Gebrselassie 從小聽著埃塞俄比亞1960年代馬拉松英雄的事蹟 — Abebe Bikila 的故事長大,一心只想著要跑步。小時候,他每天跑10公里返學放學,努力準時返到學校或返到屋企,免得被老師打,或是被暴力而嚴格的父親開拖。孩童時期的奔跑,奠定了他的事業基礎。等他成為職業跑者後,一直有個奇怪的跑姿沒改過來:左手肘往內夾,因為他以前都是這樣夾著課本在跑。
到了職業生涯後期,Gebrselassie 改攻路跑項目。他很謹慎地挑選比賽,在柏林打破兩次馬拉松世界紀錄,寫下難以撼動的傳奇。Gebrselassie 轉戰馬拉松時,或許速度已有減慢,卻有如橡樹一樣強壯。他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裡,也懂得根據它來應變調整。他大多是在柏林和杜拜奪冠,這是依照他的喜好所挑選的快速賽道。他從來沒在講究策略、需要面對眾多頂尖對手的賽事中奪冠,例如紐約或倫敦馬拉松。甚至,Gebrselassie 會要求某些邀請他的主辦單位不得邀請特定的對手。
----- 廣告 Ad -----
他改變了馬拉松世界
事實上,Gebrselassie 對馬拉松的最大貢獻,在於他改變了馬拉松界對於世界紀錄的看法。
在 Gebrselassie 之前,世界紀錄之所以被打破,是因為競速,打破紀錄不是目標,而是順帶的紅利,一個驚喜的副產品。如果剛好打破世界紀錄,很好;如果沒有,沒有人在意。主辦單位專為一、兩位頂尖跑者安排配速員以打破世界紀錄,是前所未聞的想法。
Gebrselassie 的初馬是2002年的倫敦馬拉松,當時他向「電兔」提出一個精準數字,半程分段時間一定要是62:30,大家聽到之後都認為形同「自殺」,下半程爆硬。建議傳到 Khannouchi 的太太 Sandra 耳中,她在賽前的 technical meeting 表示十分忿怒,說 Khannouchi 不會陪呢條傻佬癲。怎知三位高手不但無爆到,世界紀錄卻因為三位頂尖跑者高潮迭起的dogfight而被打破。Paul Tergat 和最終取勝的 Khalid Khannouchi(摩洛哥裔美籍選手),壓倒了 Gebrselassie。對許多馬拉松迷來說,2002年倫敦馬拉松是他們看過最精彩的比賽,因為它兼具了速度、人性、戲劇性以及世界紀錄。
從許多層面來說,這場倫敦馬拉松的競速賽是分水嶺。在其後的十年間,Gebrselassie運用他的明星魅力為自己的出場談條件,尤其是為了打破世界紀錄而參與的柏林馬拉松。他不想跟人競速,而是要追求完賽時間,賽事主辦進而徵用傑出的跑者幫他配速。
Gebrselassie 不是首位想到此策略的選手。柏林馬拉松賽道是十分平坦的快路,一直都相當有吸引力。2003年,Paul Tergat 在配速員的帶領下出賽,試圖打破世界紀錄,但這場賽事並未照他的計畫進行,因為他和其中一隻「電兔」Sammy Korir 玩出火,競速起來。不過,賽事結局不同凡響:Tergat 贏得比賽,並成為史上首位打破2小時05分的跑者。
讀地理的馬拉松教授
Gebrselassie 以眼前的這個例子為範本,並因應他的目標稍作修正。他和經紀人 Jos Hermens 一起想出比較科學化的策略。Tergat 打破世界紀錄那一年,配速的跑者前半馬跑得稍慢,後半馬加速。 Gebrselassie 知道這樣的配速會虛耗精力,他只需要靠比較平均的配速計畫,就能將 Tergat 的紀錄往前推進好幾秒。
他找上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Eau Claire前馬拉松跑手的地理學教授兼路跑新聞記者 Sean Hartnett (後來給尊稱為 Professor Marathon),請他繪製柏林馬拉松的賽道地圖,並將目標的分段時間標記在地圖上。然後,他把柏林馬拉松賽道各段的照片像銀行劫匪部署打劫一樣貼在他的健身室和辦公室裡,牢牢記住賽道的樣貌和計劃的分段時間。Hartnett 表示,比賽當天,Gebrselassie 想的是「跟時間競速」,而非跟對手競速。
另一項更重要的革新或許是科技上的。在 Hartnett 的協助下,Gebrselassie 成為史上首位在世界主要賽事上擁有配速車待遇的選手,Hartnett 登上配速車,拿著計時器和電腦,把每公里配速輸入 spreadsheet 計算出有用數據,Gebrselassie 可以看著車頂上的電子板所顯示的即時分段時間,即時得知預測的完賽時間、已經過的大會時間,以及上一公里花的時間。這個顯示螢幕因此被暱稱為 Haile Screen。
----- 廣告 Ad -----
這些策略連續兩次在柏林馬拉松發揮了作用,第一次在2007年,第二次在2008年。 2007年,Gebrselassie 以2小時4分26秒,打破 Tergat 創下的世界紀錄。
隔年,Gebrselassie 矢志不單打破自己紀錄,還要把時間推進4分鐘內,他需要更完善的配速策略,以及更詳細的即時時間顯示。比賽當天 Gebrselassie 跑得好順,去到37公里牌時, Hartnett 數據顯示他即將創造新世界紀錄,Gebrselassie 興奮起來,不斷加速,跑出最快1公里配速。去到最後一公里,開始失速得很厲害,慢下來,來到最後650英呎,在僅餘的30秒,Gebrselassie 作最後衝刺,他再次以2小時3分59秒打破自己的紀錄。
不過,科技並非 Gebrselassie 跑得更快的唯一原因,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他深知,或許沒人比他更懂規畫賽事是破紀錄的關鍵。(1920和30年代,有 Flying Finn 之稱的 Paavo Nurmi 是第一位討論配速測量的知名跑者,而且讓他受益良多:生涯共打破了22項世界紀錄)。
以打破世界紀錄為目標
馬拉松界公開以打破世界紀錄為目標的新風氣,只是徑賽運動長久的傳統之一。自1950年代人類開始試圖打破「四分鐘一英里」的高牆以來,徑賽賽事的規畫定期都會以打破紀錄為目標。1954年,Roger Bannister 在牛津打破「四分鐘一英里」的紀錄,就是在三位運動員的協助才達成,當中包括後來籌辦倫敦馬拉松的 Chris Brasher。他們為瘦高的 Roger Bannister 領跑了前四分之三的距離,完美地達成目標時間。
Gebrselassie 是首位公開將 Bannister 的「計時跑」概念運用在馬拉松上的跑者。這是馬拉松史上令人振奮的時刻。Gebrselassie 明白:只有準備好打破紀錄的運動員才能夠打破紀錄,而紀錄必須先在「心中」先被打破,接著才能用雙腳打破。
他說,讓自己保持在體能極限兩小時之久,需要獨特的能耐。任何企圖跑這麼快的人,都知道身體很有可能在壓力下崩潰 — 可能不只輸掉比賽,還會因此而棄賽。這樣的「創舉」可能造成各方面的挫敗,例如事業、自信和銀行戶口。
----- 廣告 Ad -----
先行者必須有膽識。
Fitz Facebook專頁
Nike沒有告訴你關於 Breaking2 的故事 (一)
沒有社交媒體,便沒有跑步潮
Eric Chan:「沒有訓練,我完走馬拉松!」
Ed Caesar: 在肯亞,我學會想快先要慢 (下篇)
Ed Caesar: 在肯亞,我學會想快先要慢 (中篇)
Ed Caesar: 在肯亞,我學會想快先要慢 (上篇)
Yiu Kwong Chan@Fitz
Fitz Running 跑步